1:相识
毛泽东在学术上的成就离不开蔡元培的指导,说起毛泽东和蔡元培的关系就必须要先从蔡元培和杨昌济的关系说起。杨昌济,号怀中,湖南长沙板仓冲人。早年间中秀才以后,在乡间教书。

杨昌济
杨昌济和蔡元培开始联系起源于1902年蔡元培在上海主持的中国教育会,第二年,杨昌济前往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后来又前往英国苏格兰勒伯丁大学,学成以后又前往德国考察。
杨昌济在苏格兰时,同族杨笃生、同乡章士钊都在这里,这个时候,蔡元培也在德国读书,杨笃生是蔡元培尝试制作炸弹共同革命时的战友,章士钊是蔡元培主持的爱国学社的学生。
章士钊
并且蔡元培与杨昌济是研究伦理学和哲学的同道中人,一起都在西欧交流也方便,种种因素促进了两人交往。
蔡元培
辛亥革命后,杨昌济归国,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他特别赏识毛泽东,常说:“看到了两个最好的学生,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蔡和森。特别是毛泽东,他将来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毛泽东也说:“在他的青年时代,杨昌济对我有很深的影响。”
杨昌济在湖南一师讲授伦理学、哲学等课程的时候极力推介蔡元培的译著,还把蔡元培所翻译的《伦理学原理》定为教科书。
《伦理学原理》
毛泽东回忆说:“读了蔡元培翻译的一本伦理学的书。他受到这本书的启发,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文章。……杨昌济老师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出发,高度赞赏我的那篇文章。他给了我一百分。”
《心之力》
毛泽东在读这一本书的时候,几乎对全书的每字每句都做出了批注,他写了150多条批注,有表示赞成的,如“旨哉言乎”、“此说与吾大合”等;有表示反对的,如“此节不甚当”、“不应以此立说”等;有表示怀疑的,如“此却有一疑问”等。
有的批注长达800多字。原书不过12万字,而他在这本书上所写的批注竟约达1.2万字。
拿两条批注为例子,可见一斑。
在该书第106页第4章第1段上,原文为“世界一切之事业及文明,固无不起于抵抗决胜也。……夫吾等所居之世界,所以异于仙境者,正以有各种抵抗,因而有与此抵抗相应之动作。”
他写的批注是:“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
在该书第183页第2节第10段上,原文为“人既信善之有势力矣,信神矣,则足以鼓其勇敢而增其希望。吾敢言人之处斯世也,无此等信仰,而能立伟大之事业者,未之有也。一切宗教,以信仰为基本。”他写的批注是:“(宗)教可无,信 (仰)不可少。”
2:蔡元培助毛泽东任职北大
1918年春,蔡元培聘请杨昌济到北京大学做任哲学、伦理学的教授,杨昌济举家搬迁到北京。
就在这一年,毛泽东从湖南师范毕业,为了组织新民学会会员及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在8月份到达北京。
湖南师范大学
他回忆说:北京“开销太大”,“非马上就找工作不可。”杨昌济“把我介绍给北大图书馆主任,他就是李大钊。”“给了我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工资不低,每月有八块钱”。
毛泽东任职北大,正是在蔡元培自己主持校务期间。按惯例,大致是,杨昌济向李大钊介绍,由李大钊以图书馆主任职位向校长提出,再由蔡元培写派任的条子,通知校会计科照发月薪。
李大钊
毛泽东在北大红楼登记与管理新到的报刊并登记阅览者的姓名,工作虽然琐碎,待遇也不是很高。但他充分利用这一极好的学习环境,广泛阅读各种书籍报刊,研究各种学说。
北大红楼
而且还可以和李大钊先生朝夕相处,李大钊搜集了许多马克思主义书籍,自己努力钻研,广泛向人传播,李大钊很器重毛泽东,认为毛泽东是湖南青年的杰出领袖,而毛泽东也正是在这时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正如毛泽东后来的回忆:“他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毛泽东利用在北大图书馆的机会,经常旁听北大各种课程,并参加新闻学研究会、哲学研究会等学术团体。
毛泽东
1915年10月14日,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成立,1926年2月19日,又举行改组大会,到会会员毛泽东、徐恭典等人,蔡元培亲临演说,并被选为会长。
这个研究会每个星期都会有导师讲授课程,这个研究会于1919年10月16日举行第一次研究期满式,毛泽东、罗章龙等32人获得听讲半年的证书。
蔡元培在期满式致辞,谓“本校之有新闻学研究,于中国亦实为第一次,故今兹结束,是可谓中国新闻学研究之第一次结束”。
3:工学互助团
毛泽东在蔡元培支持下参加了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1919年3月23日,该团在蔡元培的校长办公室举行成立大会,有团员39人。该团团员经常到闹市及郊区向工人、农民讲演,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及文化科学知识。
李大钊还介绍毛泽东加入少年中国学会,蔡元培非常支持这个学会的工作,特别是它所倡办的工读互助团,深表赞赏,认为“它的宗旨和组织法,都非常质实。”他建议改名为“工学互助团”。在该团《募款启事》上,他具名领衔发起。
少年中国学会
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去拜访过蔡元培、胡适、陶孟和等人。毛泽东还和在北京的新民学会会员一同邀请蔡元培、胡适等座谈,“形式为会友提出问题,请求答复,所谈多学术及人生观问题”。
毛泽东认为蔡元培、吴玉章、李煜瀛等人发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培养和提高湖南青年的大好途径,因此他一直在大力宣传这项活动,并且亲自去往北京向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华法教育会接洽有关留法的事。
此外,他还根据教育会的要求帮助学生起草留法勤工俭学计划,竭力相助学生学习法文,筹划旅费,置备行装,申办出国护照等。
至于他自己,后来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时,他说:“虽然我协助组织了这个运动”,“但是我并不想去欧洲。我觉得我对自己的国家还了解得不够,我把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
1919年3月,毛泽东送走了第一批去法国留学的湖南学生。
第一批赴法国留学生
4:恩师病故
五四运动的时候,毛泽东利用北洋军阀各系内部矛盾,从军事上瓦解张敬尧。1919年12月18日再次来到北京组织平民通讯社,发布揭露张敬尧罪行的新闻稿。
在来到北京的第30天,恩师杨昌济久病不治,与世长辞。
蔡元培与毛泽东一起为杨昌济发布启事为其子女寻求资助:
敬启者:湖南杨怀中先生,于本年一月十七日午前五时病殁于北京德国医院。先生操行纯洁,笃志嗜学,同人等闻其逝世,相与悼惜。……先生既无意于富贵利达,薪资所储仅具薄田数亩,平日生计仍恃修俸,殁后遗族尚无以自存。……同人等拟对其遗族谋集资以裨生活。积有成数,或为储蓄,或营生产,裨其遗孤子女略有所依恃。伏冀诸君子知交慨加赙助,此则同人等所感盼者也。诸位亮察。不尽。
毛泽东为恩师守灵并帮助其家人一起办丧事,为使灵柩南下一路顺畅,蔡元培特地写了一份手札给北大文牍课,要求迅速办理杨昌济先生的运柩护照。
5:二人学术上的碰撞
1920年10月,湖南省教育会举办“学术讲演会”,邀请蔡元培、章炳麟、吴敬恒、张东荪,以及杜威、罗素等人讲演。
蔡元培演讲的《对于学生的希望》和《美术的价值》是无比珍贵的历史文献,当时还刊登到长沙《大公报》上。
《大公报》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毛泽东创办了一所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学校——湖南自修大学,以单独自修、集体讨论为主。校内设有图书馆,收集当时所能收集到的进步书籍报刊,供学友阅读。
蔡元培看到《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无比欢喜。并且热情地撰写了一篇《湖南自修大学的介绍与说明》,发表于《新教育》杂志第5卷第1期,广为传播。
湖南自修大学入学须知
并且反复强调:湖南“自修大学的组织”,“合吾国书院与西洋研究所之长而活用之,其诸可以为各省新设大学之模范者与”。
然而好景不长,日军大肆进攻我国,自1927年“四一二”事变之日起,蔡元培先生一直凭借自己的威望解救革命志士,坚决主张抗日。共产党对蔡元培也无比重视,毛泽东亲临讲话,蔡元培被推为名誉主席团成员。
四一二事变
然而就在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逝世。毛泽东由延安发出一电,向蔡元培的家属致唁:“孑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遽归道山,震悼曷极!谨电驰唁,尚祈节哀。毛泽东叩。阳。”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真是好人”,这就是毛泽东对蔡元培的评价,这一评价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和广大知识界对蔡元培的无限尊重与无尽的怀念。
蔡元培先生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后辈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