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多数半翅目的昆虫是植食性的(phytophagous),它们用刺吸式的口器插入植物体内,吸食植物的汁液。这类半翅昆虫包括蝉、叶蝉、角蝉、沫蝉、蜡蝉、飞虱、粉虱、蚜虫、介壳虫和其他一些类群。有些半翅目昆虫是单食性的(monophages),它们只取食一种或一个科属的植物;而一些种类对寄主植物的选择范围要稍广些,它们可取食几类植物,属寡食性的(oligophages);还有些种类可取食多类植物,它们对寄主植物没有多少选择性,是多食性的(polyphages)。有些半翅目昆虫在其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可固定变换不同类型或不同类群的寄主植物。半翅目昆虫与植物之间的刺吸与被刺吸的关系形成很早,可追溯到约4亿年前的下泥盆纪时代(也叫早泥盆纪时代,early devonian period)。
缘蝽科的枯枝蝽(twig wilting bug ,coreidae)在刺吸植物的汁液
植物韧皮部中的汁液(phloem sap)是处于正压下流动的汁液。汁液中含有糖类、蛋白质、氨基酸、无机盐及激素等。其中以蔗糖为主,一般含量在10~20%。与之不同的是,木质部中的汁液(xylem sap)处于负压之下,其中只含有少量的营养物质。胸喙亚目(sternorrhyncha)中的大多数种类、异翅亚目(heteroptera)中的很多种类、头喙亚目(auchenorrhyncha)中的部分种类,主要以刺吸韧皮部中的汁液为主。小叶蝉类的昆虫(typhlocybine cicadellids)专门从没有导管系统的叶肉组织中吸食汁液,叶肉组织(mesophyll tissue)中的汁液比叶片表皮(epidermis)中的营养成分更为丰富。异翅亚目中的很多种类也是专门从叶肉组织中吸食汁液的。叶肉组织和韧皮部中的汁液固然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但同时也含有各种次生代谢化合物,且其中很多是植物防御性的化学物质。所以,这些昆虫要取食这种汁液必先发展形成一套物理的或化学的了避毒或解毒机制。这也是这类昆虫寄主专化性进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它们多为单食性的昆虫。头喙亚目中的蝉总科(cicadoidea)、 沫蝉总科(cercopoidea)和大叶蝉类昆虫(cicadelline cicadellids)吸食木质部中的汁液,它们多为寡食性或多食性的昆虫。有些吸食韧皮部汁液的种类,也可兼吸木质部的汁液。特别是在韧皮部缺水或失水的情况下,为了生存,它们必须从木质部中获取水分。从木质部中吸取汁液,昆虫要克服汁液的负压问题,所以这类昆虫进化形成了专门的食窦泵(cibarial pump)和与之相关的发达的肌肉系统。吸食韧皮部汁液的半翅目昆虫,在它们的肠道中常常具有一些共生微生物(symbiotic micro-organisms),用于帮助氨基酸的转化。这类昆虫往往会从它们的肛门分泌产生蜜露(honeydew)。有各种生物又以这种蜜露为食,它们中的很多种类就与吸食韧皮部汁液的半翅目昆虫建立了共生关系(symbiotic association),如蚂蚁与蚜虫的关系等。
木虱科的一种木虱(plant lice,psyllidae)使植物的叶片形成虫瘿
胸喙亚目的一些种类,如木虱和一些蚜虫,它们在吸食汁液的同时,也会向植物中注入一些植物激素类的物质,刺激相物组伿细胞的增生,形成虫瘿。它们在虫瘿中生活、取食,虫瘿也保护它们免受天敌的侵袭和不利环境因子的影响,如外界温湿度的变化及降水、风等的影响。
斑腹刺益蝽(spined soldier bug,podisus maculiventris)
半翅目昆虫中也有许多种类是捕食性的,它们可捕食其他昆虫,甚至一些小形脊椎动物。它们中的大多数是水生的,专门吸食幼虫或成虫的体液。这些昆虫在向猎物注入的唾液中含有蛋白酶、磷脂酶,有些种类也含有淀粉酶。它们的口器为了适应捕食,口针端部有齿状刺,专用以擦破或撕裂猎物表皮和组织细胞。在捕食性的半翅目昆虫中,有些种类被人们用来开展害虫的生物防治,如斑腹刺益蝽(podisus maculiventris)。斑腹刺益蝽的英文名叫spined soldier bug,意为“带刺的兵一样的蝽象“。它们吸食马铃薯甲虫(科罗拉多甲虫,colorado beetle)和墨西哥豆瓢虫(mexican bean beetle)幼虫的体液。
温带臭虫(cimex lectularius)
有少数几种半翅目昆虫可吸食大形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血液,它们被认为是吸血“寄生虫”。如臭虫(bedbugs,cimex spp.)、猎蝽科的吸血猎蝽(triatomine kissing bugs)等。它们除了吸血外,还传播恰加斯病(chagas,该病由克鲁斯锥虫引起,主要传播媒介为吸血猎蝽,于1908年由chagas医生发现)。这些半翅目昆虫吸血习性的形成,可追溯到2000万年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