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多數半翅目的昆蟲是植食性的(phytophagous),它們用刺吸式的口器插入植物體内,吸食植物的汁液。這類半翅昆蟲包括蟬、葉蟬、角蟬、沫蟬、蠟蟬、飛虱、粉虱、蚜蟲、介殼蟲和其他一些類群。有些半翅目昆蟲是單食性的(monophages),它們隻取食一種或一個科屬的植物;而一些種類對寄主植物的選擇範圍要稍廣些,它們可取食幾類植物,屬寡食性的(oligophages);還有些種類可取食多類植物,它們對寄主植物沒有多少選擇性,是多食性的(polyphages)。有些半翅目昆蟲在其生活史的不同階段,可固定變換不同類型或不同類群的寄主植物。半翅目昆蟲與植物之間的刺吸與被刺吸的關系形成很早,可追溯到約4億年前的下泥盆紀時代(也叫早泥盆紀時代,early devonian period)。
緣蝽科的枯枝蝽(twig wilting bug ,coreidae)在刺吸植物的汁液
植物韌皮部中的汁液(phloem sap)是處于正壓下流動的汁液。汁液中含有糖類、蛋白質、氨基酸、無機鹽及激素等。其中以蔗糖為主,一般含量在10~20%。與之不同的是,木質部中的汁液(xylem sap)處于負壓之下,其中隻含有少量的營養物質。胸喙亞目(sternorrhyncha)中的大多數種類、異翅亞目(heteroptera)中的很多種類、頭喙亞目(auchenorrhyncha)中的部分種類,主要以刺吸韌皮部中的汁液為主。小葉蟬類的昆蟲(typhlocybine cicadellids)專門從沒有導管系統的葉肉組織中吸食汁液,葉肉組織(mesophyll tissue)中的汁液比葉片表皮(epidermis)中的營養成分更為豐富。異翅亞目中的很多種類也是專門從葉肉組織中吸食汁液的。葉肉組織和韌皮部中的汁液固然具有豐富的營養物質,但同時也含有各種次生代謝化合物,且其中很多是植物防禦性的化學物質。是以,這些昆蟲要取食這種汁液必先發展形成一套實體的或化學的了避毒或解毒機制。這也是這類昆蟲寄主專化性進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它們多為單食性的昆蟲。頭喙亞目中的蟬總科(cicadoidea)、 沫蟬總科(cercopoidea)和大葉蟬類昆蟲(cicadelline cicadellids)吸食木質部中的汁液,它們多為寡食性或多食性的昆蟲。有些吸食韌皮部汁液的種類,也可兼吸木質部的汁液。特别是在韌皮部缺水或失水的情況下,為了生存,它們必須從木質部中擷取水分。從木質部中吸取汁液,昆蟲要克服汁液的負壓問題,是以這類昆蟲進化形成了專門的食窦泵(cibarial pump)和與之相關的發達的肌肉系統。吸食韌皮部汁液的半翅目昆蟲,在它們的腸道中常常具有一些共生微生物(symbiotic micro-organisms),用于幫助氨基酸的轉化。這類昆蟲往往會從它們的肛門分泌産生蜜露(honeydew)。有各種生物又以這種蜜露為食,它們中的很多種類就與吸食韌皮部汁液的半翅目昆蟲建立了共生關系(symbiotic association),如螞蟻與蚜蟲的關系等。
木虱科的一種木虱(plant lice,psyllidae)使植物的葉片形成蟲瘿
胸喙亞目的一些種類,如木虱和一些蚜蟲,它們在吸食汁液的同時,也會向植物中注入一些植物激素類的物質,刺激相物組伿細胞的增生,形成蟲瘿。它們在蟲瘿中生活、取食,蟲瘿也保護它們免受天敵的侵襲和不利環境因子的影響,如外界溫濕度的變化及降水、風等的影響。
斑腹刺益蝽(spined soldier bug,podisus maculiventris)
半翅目昆蟲中也有許多種類是捕食性的,它們可捕食其他昆蟲,甚至一些小形脊椎動物。它們中的大多數是水生的,專門吸食幼蟲或成蟲的體液。這些昆蟲在向獵物注入的唾液中含有蛋白酶、磷脂酶,有些種類也含有澱粉酶。它們的口器為了适應捕食,口針端部有齒狀刺,專用以擦破或撕裂獵物表皮群組織細胞。在捕食性的半翅目昆蟲中,有些種類被人們用來開展害蟲的生物防治,如斑腹刺益蝽(podisus maculiventris)。斑腹刺益蝽的英文名叫spined soldier bug,意為“帶刺的兵一樣的蝽象“。它們吸食馬鈴薯甲蟲(科羅拉多甲蟲,colorado beetle)和墨西哥豆瓢蟲(mexican bean beetle)幼蟲的體液。
溫帶臭蟲(cimex lectularius)
有少數幾種半翅目昆蟲可吸食大形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的血液,它們被認為是吸血“寄生蟲”。如臭蟲(bedbugs,cimex spp.)、獵蝽科的吸血獵蝽(triatomine kissing bugs)等。它們除了吸血外,還傳播恰加斯病(chagas,該病由克魯斯錐蟲引起,主要傳播媒介為吸血獵蝽,于1908年由chagas醫生發現)。這些半翅目昆蟲吸血習性的形成,可追溯到2000萬年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