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航拍中国 第一季》中,上海的“飞机楼”通过航拍的镜头展现在大众面前,飞机楼不仅见证了历史,也让航空救国运动从此起步。在抗战时期,飞机楼曾作为中国航空协会使用的大楼,现在则在上海长海医院内,作为第二军医大学校史馆使用。
飞机楼位于上海市长海路174号的长海医院内,这里从地面上看很普通的连体楼,到了空中就变得别致起来。它的上下虽然只有2层,但是整体外形却酷似一架欲展翅飞翔的飞机,建筑中的机头、机翼和机身设备一应俱全。
飞机楼的正前方是整栋楼的正大门,门两侧的边框上,还刻有两条栩栩如生的浮雕龙。门楣上是曾任上海市市长汪道涵的书法作品“飞机楼”。
这栋2层小楼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树木,现在看起来虽然有些不起眼,但是在1930年代,这里就是航空救国运动的中枢——中国航空协会总部。
1932年“一·二八”事变的淞沪战争中,日军出动飞机对上海进行狂轰滥炸。1月29日凌晨,日军从停泊在黄浦江上的“能登吕”号水上飞机航空母舰上,起飞轰炸机轰炸闸北华界,宝山路584号商务印书馆及东方图书馆被炸毁,其中后者还是全国最大的私人图书馆,藏书超过30万册。
日军还惨无人道的轰炸上海民房,就连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法学院也在其轰炸目标。惨痛的损失让我国军民认识到飞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日军的轰炸让国人清醒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强大的军力和国防,才能不被人欺负。
1933年元旦,在全国民众、海外侨胞和国民政府的支持下,由上海商会和各界团体领袖发起成立了“航空救国会”后来改名为中国航空协会。从此拉开了影响深远的航空救国行动。
“航空救国”最早来源于孙中山。早在1910年,孙中山就在美国指示旅美同盟会会员,组织有志青年学习航空知识,鼓励大家筹办中华飞机制造公司,研发好的飞机支援国内革命。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又号召华侨组织革命飞行队,同时在广东革命军中成立了飞行队,并创办了最早的航空队。
1923年,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试飞后,孙中山写下了“航空救国”四个大字。
全国发起了一场以上海为中心的“爱国捐机活动”,动员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发展中国飞机制造业。
1933年1月10日中国航空协会在上海成立,其以“提倡国民航空事业,研究发展航空技术”为宗旨,提倡发展国民航空事业,研究航空技术,增强航空救国的民族意识,加强航空力量,抵御列强的欺凌,达到洗刷国耻的目的。
图、抗日战争中的航空名将高志航在虹桥机场的捐机命名仪式上
中国航空协会先后发起两次民众捐资购机活动,第一次募捐139万圆,购买飞机18架,并在虹桥机场召开捐机命名大会。第二次募捐139万圆,购买美式军机10架。
1933年6月1日,航空协会以上海市全体市民的名义,第一次向航空署捐赠18架战斗机。后来从航母上起飞轰炸东京的杜立特还担任特技飞行员。杜立特驾驶“霍克”ii型飞机,也就是“上海号”飞过上海市区,散发了20万张传单,欢迎民众前往江湾跑马场观看命名仪式。
图、杜立特驾驶陆航的b-25从航空母舰上起飞,轰炸日本东京
1935年,中国航空协会为了持续发展,在当时的市博物馆旁边,征得10亩地,建造办公用房和陈列馆。协会又募捐10万圆,请著名建筑大师董大酉设计。1935年10月12日,航空协会楼奠基,主席王晓籁主持奠基仪式,上海市长和各界代表出席。久泰锦记营造厂一10万元中标建设。1936年5月5日,飞机楼正式交付使用。
整栋飞机楼外形酷似一架待起的飞机,俯看像“工”字型。主体为2层小楼,西侧主楼为航空陈列馆和航空图书馆。东侧主楼和西侧主楼的连接处为中国航空协会办公室。西主楼圆形塔楼顶有三层雉揲,就像飞机的驾驶舱,檐口有8个螭首探出。西侧的大门是传统的铆钉木门,东侧大门上有石质门档。
现在我们看到的飞机楼是经过修缮后的模样。1991年,泰国南洋金龙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钟良到长海医院体检和治疗的时候,他从高处的病房俯看时,发现了飞机楼。又从正门右侧的奠基石上得到飞机楼的始末。
郑钟良还特意跑到南京查阅史料,随后斥资2500万元重新修缮了飞机楼。修复后的飞机楼焕然一新,海协会会长汪道涵还题写“飞机楼”三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