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实现auto_ptr的两种方法

我们都知道,实现auto_ptr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在上一篇博客中我已经实现了,主要思想是管理权转移。

第二种方法:它是我们c++标准库中以前的一个版本,主要思想是在auto_ptr类中除了有一个指针的成员变量以外还有一个bool类型的成员变量_owner。构造函数中将_owner设为真,表示对象是指针所指向的内存的拥有者,当要赋值时(ap1=ap2),将ap1的_owner置为true,ap2的_owner置为false。

这样我们析构对象时只要检查它的_owner是否为true。为真就释放内存,不为真就不释放。

主要实现如下:

看完auto_ptr的实现,有人会问:

看起来这种方法更好些,它实现了可以一般指针的使用方式,可以有多个指针指向同一块内存,并且都可以访问这块内存,而我们知道,新版本的auto_ptr的实现方式(管理权转移)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有几个指针指向同一块内存,一个智能指针只能指向一块内存。

既然旧版本的智能指针实现方式比新版本的要好用,那为什么会被替换呢?

请看下面一段代码:

这段代码是用旧版本实现的智能指针(ap1)指向一个动态开辟的内存,然后在if条件语句中又有一个ap2指向这块内存,我们会知道,根据旧版的智能指针的实现原理,ap1的_owner为false,ap2的_owner为true。那么除了if条件语句的局部作用域,ap2就自动调用析构函数释放内存,那么当我们在外面*ap1=3时,访问到的是一块已经被释放了的内存,那么程序这时就会出现问题。

如果是新版的auto_ptr,它提供了一个公有成员函数getptr(),可以获取指针_ptr,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它可以先判断_ptr是否为空,然后才去访问内存。旧版本这样做是无用的,因为ap1的_ptr并不为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