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亚玲院士
目前,冠心病是全球死亡和疾病的主要原因。1977年,瑞士-德国医生Grüentzig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经皮冠状动脉腔形成术(PTCA),从而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的新时代。在随后的40年中,基于PTCA的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和设备发展迅速,与冠状动脉搭桥移植(CABG)和药物治疗一起成为冠心病的三大治疗方法之一。
<h1级"pgc-h-right-arrow"数据轨道""2">从模仿到创新</h1>

韩亚玲院士
1973年4月23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伟珠、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王恒润成功完成我国第一例经皮穿刺股动脉选择性冠状动脉手术。此后,冠心病的介入诊断在中国开展。
PTCA:前辈们打开了介入治疗的大门
自1984年以来,中国一直在应用PTCA技术。1986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郑晓莲首次在中国报道PTCA,报告病例4例,开创了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时代。中国医学科学院的高润轩首先报道了PTCA在中国有多发性、复杂性和慢性全闭合(CTO)病变。1989年,高瑾跑在国内率先开展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血栓形成后PTCA修复术,同年直接开展PTCA。1990年,STEMI联合心脏诱发休克PTCA,使住院患者死亡率降至50%以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内冠心病介入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得益于大量长期奋斗的心血管领域"探索"专家学者,如高润辉、朱国英、贾国良、陆树轩等,他们在国内较早开展PTCA,为推动我国干预心脏病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金属裸支架:冠心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在冠状动脉静脉中实施了金属裸支架(BMS)。1994年,高润轩等人首次报道了BMS内置于中国冠状动脉静脉的临床结果。1996年,韩亚玲等患者报北战区总医院结果显示,16例冠心病患者成功放置19例BMS,未发生并发症,随访1~8个月,有16例患者存活,其中一例发生再窄。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BMS输液在中国各地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冠心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
药物洗脱支架:与国际社会同步发展
中国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应用几乎与国际社会同步。高润宇组织的Cypher SELECT真实世界注册研究、韩亚玲等进行的Endevor中国注册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乔树斌进行的RESOLUTE中国注册研究,为DES在中国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同时,我国心血管科医生也开始开展国内大规模的DES临床研究,降低医疗成本。高润轩主持了TARGET系列调研,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杜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陆彩仪等均率先向国内首家可生物降解EXCEL DES涂料进行上市前调研,韩亚玲主持了EXCEL支架上市后的多中心"现实世界"研究。
此外,韩亚玲还对CREDIT和I-LOVE-IT 2进行了一系列随机对照研究,探讨了国内DES降解的不同类型的涂料的长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时任《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干预分册主编的斯宾塞·B·金三世(Spencer B. King III)表示,中国对设备的临床研究已经"从模仿转向创新"。
可生物降解支架:引领世界
完全可生物降解支架(BRS)第四次彻底改变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润辉进行的吸收中国研究观察了进口BRS在中国冠心病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葛杜波进行的新吸BRS研究和韩亚玲进行的NeoVas BRS研究也在国内BRS研发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此外,高润辉进行的国产第二代BRS试验已经完成。我国BRS研发领域非常活跃,已进入国际前沿的行列。
2019年,中国PCI完成案例数量已超过100万例,成为全球PCI数量最多的国家。在PCI相关的运营技术开发、围手术期治疗策略及其设备研发方面,我国已经从过去的"跑"为主,转变为现在的"跑跑跑",部分领域甚至实现了"领先"的飞跃。
<H1级"pgc-h-右箭头数据轨道""41">创新风格不断涌现,国际舞台展现中国风采</h1>
我国动脉PCI在世界上发展较早,目前PCI通过动脉的比例高达95%,居世界第一,减轻了患者的疼痛,减少了就寝时间、出血等并发症。
中国学者采用6F外径导管通过动脉管路复合病变PCI的pSI,中国医学科学院杨跃进等首先报道,左躯干叉病变PCI是可行的,可以获得与股动脉通路相似的手术成功率,并通过外科广播在国际上广泛传播该技术。
长期以来,左躯干和CTO等复杂高危冠状动脉病变一直被认为是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世界性问题。2000年,韩亚凌率先推出了经济效益、安全性高、成功率高的"多导丝斑挤压"CTO病灶开门技术,2004年8月韩亚凌完成了PCI、葛杜波、广东省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陈继岩、北方战区京国家医院等反向开放CTO技术在国内的发展。2005年,GeDubo在美国导管心血管治疗会议(TCT)上首次展示了打开左躯干完全闭合病变的反向技术。
2003年,韩亚玲提出了一种新型左躯干介入技术——"微挤压支架技术",成功解决了双支架手术后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再狭窄的问题。
2005年,南京市第一医院陈少良发明了双对吻挤压支架技术,并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了其对左躯干末端叉部病变和复杂叉部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徐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外医院的其他研究人员发现,外科医生的经历与左躯干PCI的效果直接相关,表明了对左躯干病变进行介入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技术培训和积累经验。
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学者近年来在PCI领域完成了更多具有学术价值的临床研究,如陈绍良等定义标准可以有效区分左躯干单纯和复杂叉损,为指导左躯干叉病变的PCI策略提供了依据。
中国学者也对许多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血栓形成与PCI的合理结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造影剂诱发的急性肾损伤、STEMI治疗策略的创新......,标志着我国PCI治疗已经从前20年的学习和普及技术阶段,进入了一个联合生产的新阶段, 研究、自主思考、创新发展。
<h1级"pgc-h-right-arrow"数据跟踪""42"的>,打造个性化抗血栓治疗模型</h1>
PCI临床疗效的提高与围手术期抗血栓治疗策略的优化密切相关。高润轩进行的水獭注册研究证实了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在中国ACS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韩亚玲领导的I-LOVE-IT 2研究发现,稳定型冠心病和低危ACS患者进入新一代DES后,经过6个月的双抗血小板治疗(DAPT)的安全性,有效性不逊色于12个月DAPT,为不能耐受长期DAPT缺血低危出血的高危冠心病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短程daPT策略。
同时,韩亚玲主持了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BRIGHT随机对照研究,首次提出围手术期抗凝急性心肌梗死的新策略:患者经过紧急干预治疗后,延长了比安定高剂量静脉滴注时间,克服了欧美临床应用比急性支架血栓形成在芦苇治疗过程中增加的风险, JAMA评论为"需要更个性化的抗血栓形成治疗模型"。
<h1级"pgc-h-right-arrow"数据轨道""43"的>前景</h1>
从开发中国首个PTCA到BRS系列研究的背后,中国心血管介入医生孜孜不倦,不断探索,追求卓越的精神贯穿始终。
自10多年前以来,我国心血管科医生先后受邀在重要的国际会议上介绍我国PCI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开展PCI实时手术传播的新技术、新设备,这无疑是骄傲,但不应自满。我国PCI研究的原始创新程度还不够高,我们的心血管医生应该与国际或国内学术组织更紧密地合作,并以同样的方式进行。
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将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取得更大突破,为抗击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心血管疾病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