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韓亞玲院士:通過奔走引領中國冠心病介入,走過半個世紀從模仿到創新不斷湧現,國際舞台展現中國風範,打造個性化抗血栓治療典範的前景

作者:韓亞玲院士

目前,冠心病是全球死亡和疾病的主要原因。1977年,瑞士-德國醫生Grüentzig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經皮冠狀動脈腔形成術(PTCA),進而開創了介入心髒病學的新時代。在随後的40年中,基于PTCA的透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技術和裝置發展迅速,與冠狀動脈搭橋移植(CABG)和藥物治療一起成為冠心病的三大治療方法之一。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2">從模仿到創新</h1>

韓亞玲院士:通過奔走引領中國冠心病介入,走過半個世紀從模仿到創新不斷湧現,國際舞台展現中國風範,打造個性化抗血栓治療典範的前景

韓亞玲院士

1973年4月23日,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陳偉珠、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王恒潤成功完成我國第一例經皮穿刺股動脈選擇性冠狀動脈手術。此後,冠心病的介入診斷在中國開展。

PTCA:前輩們打開了介入治療的大門

自1984年以來,中國一直在應用PTCA技術。1986年,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鄭曉蓮首次在中國報道PTCA,報告病例4例,開創了我國冠心病介入治療的時代。中國醫學科學院的高潤軒首先報道了PTCA在中國有多發性、複雜性和慢性全閉合(CTO)病變。1989年,高瑾跑在國内率先開展急性ST段擡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血栓形成後PTCA修複術,同年直接開展PTCA。1990年,STEMI聯合心髒誘發休克PTCA,使住院患者死亡率降至50%以下,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國内冠心病介入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得益于大量長期奮鬥的心血管領域"探索"專家學者,如高潤輝、朱國英、賈國良、陸樹軒等,他們在國内較早開展PTCA,為推動我國幹預心髒病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金屬裸支架:冠心病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法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在冠狀動脈靜脈中實施了金屬裸支架(BMS)。1994年,高潤軒等人首次報道了BMS内置于中國冠狀動脈靜脈的臨床結果。1996年,韓亞玲等患者報北戰區總醫院結果顯示,16例冠心病患者成功放置19例BMS,未發生并發症,随訪1~8個月,有16例患者存活,其中一例發生再窄。到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BMS打點滴在中國各地發展迅速,成為中國冠心病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法。

藥物洗脫支架:與國際社會同步發展

中國藥物洗脫支架(DES)的應用幾乎與國際社會同步。高潤宇組織的Cypher SELECT真實世界注冊研究、韓亞玲等進行的Endevor中國注冊研究、中國醫學科學院喬樹斌進行的RESOLUTE中國注冊研究,為DES在中國的廣泛應用奠定了基礎。

同時,我國心血管科醫生也開始開展國内大規模的DES臨床研究,降低醫療成本。高潤軒主持了TARGET系列調研,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杜波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陸彩儀等均率先向國内首家可生物降解EXCEL DES塗料進行上市前調研,韓亞玲主持了EXCEL支架上市後的多中心"現實世界"研究。

此外,韓亞玲還對CREDIT和I-LOVE-IT 2進行了一系列随機對照研究,探讨了國内DES降解的不同類型的塗料的長期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時任《美國心髒病學會雜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幹預分冊主編的斯賓塞·B·金三世(Spencer B. King III)表示,中國對裝置的臨床研究已經"從模仿轉向創新"。

可生物降解支架:引領世界

完全可生物降解支架(BRS)第四次徹底改變了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高潤輝進行的吸收中國研究觀察了進口BRS在中國冠心病患者中的療效和安全性,葛杜波進行的新吸BRS研究和韓亞玲進行的NeoVas BRS研究也在國内BRS研發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此外,高潤輝進行的國産第二代BRS試驗已經完成。我國BRS研發領域非常活躍,已進入國際前沿的行列。

2019年,中國PCI完成案例數量已超過100萬例,成為全球PCI數量最多的國家。在PCI相關的營運技術開發、圍手術期治療政策及其裝置研發方面,我國已經從過去的"跑"為主,轉變為現在的"跑跑跑",部分領域甚至實作了"領先"的飛躍。

<H1級"pgc-h-右箭頭資料軌道""41">創新風格不斷湧現,國際舞台展現中國風采</h1>

我國動脈PCI在世界上發展較早,目前PCI通過動脈的比例高達95%,居世界第一,減輕了患者的疼痛,減少了就寝時間、出血等并發症。

中國學者采用6F外徑導管通過動脈管路複合病變PCI的pSI,中國醫學科學院楊躍進等首先報道,左軀幹叉病變PCI是可行的,可以獲得與股動脈通路相似的手術成功率,并通過外科廣播在國際上廣泛傳播該技術。

長期以來,左軀幹和CTO等複雜高危冠狀動脈病變一直被認為是冠心病介入治療中的世界性問題。2000年,韓亞淩率先推出了經濟效益、安全性高、成功率高的"多導絲斑擠壓"CTO病竈開門技術,2004年8月韓亞淩完成了PCI、葛杜波、廣東省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陳繼岩、北方戰區京國家醫院等反向開放CTO技術在國内的發展。2005年,GeDubo在美國導管心血管治療會議(TCT)上首次展示了打開左軀幹完全閉合病變的反向技術。

2003年,韓亞玲提出了一種新型左軀幹介入技術——"微擠壓支架技術",成功解決了雙支架手術後血栓形成風險增加、再狹窄的問題。

2005年,南京市第一醫院陳少良發明了雙對吻擠壓支架技術,并進行了一系列深入的随機對照研究,證明了其對左軀幹末端叉部病變和複雜叉部病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徐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外醫院的其他研究人員發現,外科醫生的經曆與左軀幹PCI的效果直接相關,表明了對左軀幹病變進行介入治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強技術教育訓練和積累經驗。

在大量臨床實踐的基礎上,中國學者近年來在PCI領域完成了更多具有學術價值的臨床研究,如陳紹良等定義标準可以有效區分左軀幹單純和複雜叉損,為指導左軀幹叉病變的PCI政策提供了依據。

中國學者也對許多内容進行了深入探讨,包括血栓形成與PCI的合理結合、他汀類藥物治療造影劑誘發的急性腎損傷、STEMI治療政策的創新......,标志着我國PCI治療已經從前20年的學習和普及技術階段,進入了一個聯合生産的新階段, 研究、自主思考、創新發展。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跟蹤""42"的>,打造個性化抗血栓治療模型</h1>

PCI臨床療效的提高與圍手術期抗血栓治療政策的優化密切相關。高潤軒進行的水獺注冊研究證明了新型P2Y12受體拮抗劑在中國ACS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韓亞玲上司的I-LOVE-IT 2研究發現,穩定型冠心病和低危ACS患者進入新一代DES後,經過6個月的雙抗血小闆治療(DAPT)的安全性,有效性不遜色于12個月DAPT,為不能耐受長期DAPT缺血低危出血的高危冠心病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短程daPT政策。

同時,韓亞玲主持了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上的BRIGHT随機對照研究,首次提出圍手術期抗凝急性心肌梗死的新政策:患者經過緊急幹預治療後,延長了比安定高劑量靜脈滴注時間,克服了歐美臨床應用比急性支架血栓形成在蘆葦治療過程中增加的風險, JAMA評論為"需要更個性化的抗血栓形成治療模型"。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43"的>前景</h1>

從開發中國首個PTCA到BRS系列研究的背後,中國心血管介入醫生孜孜不倦,不斷探索,追求卓越的精神貫穿始終。

自10多年前以來,我國心血管科醫生先後受邀在重要的國際會議上介紹我國PCI領域的研究成果和經驗,開展PCI實時手術傳播的新技術、新裝置,這無疑是驕傲,但不應自滿。我國PCI研究的原始創新程度還不夠高,我們的心血管醫生應該與國際或國内學術組織更緊密地合作,并以同樣的方式進行。

我國冠心病介入治療技術将随着國家科學技術的全面發展取得更大突破,為抗擊嚴重威脅我國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心血管疾病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