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邓小平:中国只打自己的牌

邓小平:中国只打自己的牌

温/完成燕亮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班子核心,除了就事关自身命运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正确的方针战略和宏观指导外,还亲自参加了许多重大外交活动。在外交活动中,他不仅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世界和平的原则,而且以全面、随机、张驰度、进步与退却、诙谐幽默、乐观诙谐,在处理许多复杂情况和各种对手时创造了伟人的国际形象,也为中国创造了更广阔的国际发展空间, 表现出优异的外交素质。

中国只打自己的牌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邓小平虽然在党中央、国务院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但不负责外交事务,但毛泽东、中共中央任命他为中共中央负责人,参加在苏联的党际交往。在苏联,邓小平表现出了既有原则又灵活的作风,在外交活动中表现出政治家的良好品格,不仅受到毛泽东的称赞,甚至与邓小平的老对手赫鲁晓夫也不得不承认:邓小平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他的智慧,高超的思想水平。

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三中全会之后真正主导了中国的外交。那时,邓小平已经成为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班子的核心。此时,中国外交也处于调整期。邓小平开始在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大背景下确定新的外交政策。

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外交政策也发生了变化。邓小平说,这两个变化,一是改变了世界大战的必然看法,即"不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有希望维护世界和平";一个是经济或发展。基于这三点,邓小平得出结论,在相对和平的条件下,中国应该抓住时间进行建设。新的外交政策是以党制定的基本路线为基础的。基本原则是独立和平外交。其根本目标是维护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其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种外交方式的核心是独立。

邓小平:中国只打自己的牌

1974年4月,邓小平率领中国代表团从北京前往纽约出席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在联合国登上领奖台。

热爱打桥牌的邓小平曾经用"扑克牌"这个词来形容中国坚持独立外交原则。1984年5月,邓小平在接受外宾采访时说:"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邓小平非常明确地表示,中国只是在打自己的牌。对于一切国际事务,我们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服于任何外部压力。中国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参与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

世界上存在霸权主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它不能免受霸权国家的霸凌和压力。面对霸权主义的压力和威胁,邓小平表现出永不屈服的性格。1982年9月,他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中说:"中国的事务要根据中国的情况办,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去做。独立和自力更生,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视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与合作,珍惜经过长期斗争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都不应指望中国成为他们的附庸,也不应指望中国吞下损害我们利益的苦果。"有力的话语,显示了邓小平的坚强意志。

轻松处理大三角关系

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的美国、苏联、中国、国际政界人士称其为"大三角"。中国如何处理与苏联和美国的关系,是中国外交需要处理的重要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中国可能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孤立无援,没有良好的外部经济建设环境。当然,邓小平对中国外交的指导主要涉及处理"大三角"关系。但是,邓小平对这一复杂而重要的问题的处理,却是充满信心和轻松的。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和周恩来就开启了中美关系,此后中美在重大国际事务上的高层关系从未中断,但中美尚未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贸易没有发展,中国的建设, 与美国作为经济强国进一步发展关系非常重要。邓小平看出这一点,于1979年1月《中美建交公报》发表后不久飞往美国,进一步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访问美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受到卡特总统和美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礼遇。这次访问不仅增进了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和信任,而且取得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成果:邓小平和卡特总统分别代表中美两国政府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和文化协议;方毅副总理与总统科学顾问签署关于教育、农业、航天合作的谅解书;副总理方毅与能源部长施莱辛格签署高能物理合作协议;万斯部长签署了关于领事关系和设立总领事馆的协议;这些成就为中美关系的持续发展和引进美国技术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邓小平在亚特兰大的讲话中说了一句实话:"你们的许多成功经历对我们意义重大。我们愿意向您学习。"

毕竟中美两个制度不同,双方对立孤立了几十年,邓小平在美国必然会遇到一些挑衅性问题。邓小平访美期间,他的作风友好而有原则,从不屈服于原则,但随时准备寻求共同点,据当时担任邓小平首席翻译的余昭成说。

邓小平访美期间,一位美国记者曾问邓小平:"继续这个中美之间愉快的蜜月期的主要危险是什么?"邓小平快速而自信。他毫不犹豫地幽默地回答说:"我没有看到危险。蜜月将继续。邓小平的回答引起了周围新闻发布会的笑声。

邓小平:中国只打自己的牌

1979年1月底至2月初,邓小平访问美国。图为邓小平和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在白宫阳台上。

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访问了布热津斯基的家。会见中,布热津斯基半开玩笑地问邓小平,卡特总统在国会因中美关系正常化而陷入困境。关系,中国有类似的问题吗?邓小平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当然,台湾的反对者很多。邓小平的机智让布热津斯基大吃一惊。

但是,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干涉中国内政时,邓小平进行了坚决的反击。1989年中国政局动荡后,美国率先拉拢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制裁。邓小平以其伟大政治家的坚强性格,坚决抵制。他在会见外国客人时坚定地表示,中国不怕美国的制裁。改善中美关系关系上,美国应该采取主动。到中国求美,做不到!面对邓小平的坚定原则,美国出于全球战略考量,不得不主动改善中美关系。

面对美国盟友英国对香港回归祖国的干涉,邓小平也表现出了坚定的态度。在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会谈中,他坚决反对英国"主权治理"的要求,一贯拒绝19世纪三项不平等条约,并明确表示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说,主权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到,中国将在1997年夺回香港,这一点应该很清楚。也就是说,中国想要夺回的不仅是新界,还有香港岛和九龙。正是在这个前提下,中英两国就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行了谈判。邓小平告诉撒切尔夫人,夺回香港是中国人和世界人民的意愿。"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如果英国不合作,而香港在15年的过渡期内波动,中国将不得不考虑撤出香港的时机和方式。邓小平在原则问题上的坚定态度,为中国在1997年夺回香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中苏关系仍然紧张,苏联仍处于边境中间,导弹瞄准中国。这是对中国和平建设的重大威胁。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是邓小平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邓小平认为,中美建交和两国关系改善,将对苏方产生重大影响,苏方会采取行动。果然,1982年2月1日,苏联政府主动向中国政府发出照会,提出再次举行中苏边界谈判。同年3月24日,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演讲,提出了四个新内容:一是不想干涉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生活,也不否认中国存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第二,不支持"两个中国"。第三,苏联不威胁中国,不对中国提出任何领土要求。第四,牢记中苏友好时代,愿意在没有任何先决条件的情况下就改善苏中关系的措施达成协议。

邓小平敏锐地注意到勃列日涅夫的《塔什干讲话》,认为是苏联主动了。他邀请陈云、李先年等中央政府领导同志在国内讨论对策,并同意采取重大行动,向苏联发出改善中苏关系的信息。但它必须是有原则的,只要苏联做些什么来消除对中国的军事围困。这就提出苏联主动解决"三大障碍",即从中苏边境撤军在华北和蒙古,从中国西部邻国阿富汗撤军,劝说越南从柬埔寨撤军。三人同意了。"小平同志打电话给外交部,指示他立即对勃列日涅夫的讲话作出反应,"钱回忆说。

1982年3月26日,在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下,外交部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在主楼门厅举行。钱其琛回忆说:"当时没有专门的新闻发布会场地,邀请了70、80名中外记者参加,大家都站在我身边。当时的翻译是现任外交部长李肇星。作为外交部第一任新闻发言人,我用短短三句话发表了简短的声明:"我们注意到苏联总统勃列日涅夫3月24日在塔什干就中苏关系发表的声明。我们在讲话中断然拒绝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苏联的实际行动。"读完声明后,没有问题,也没有回答任何问题。第一次新闻发布会结束了。这次史无前例的新闻发布会和简短的三句话声明立即引起了在北京的中外记者的极大关注。第二天,钱其琛不到一分钟的简短表态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中间。中国的举动也是其愿意改善与苏联关系的标志。

1982年4月,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对中国进行了友好访问。邓小平借此机会向苏联转达了中国高层对改善中苏关系的态度。邓小平告诉齐奥塞斯库,中苏关系没有太大变化,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的讲话中,我们注意到除了他对我们的指责之外,还有其他信息,但我们重视实际行动,主要是阿富汗,柬埔寨,我们边境的军队问题。邓小平说,勃列日涅夫要求我们回应他的"建议",但"他总是想改变其霸权主义,勃列日涅夫的话还不错,但我们必须看行动。当你看到勃列日涅夫时,你可以告诉他先做一两件事,从柬埔寨,阿富汗开始,或者从中苏边境或蒙古撤军。没有行动,我们就不会批准,世界上没有人会批准。"

但邓小平没有放弃任何改善中苏关系的机会。1982年3月,贾荣才(后任苏联外交部副部长)应中国邀请访问北京。这是自中苏关系紧张以来两国外交部的首次正式接触。尽管苏联官方报道只将贾跃亭的北京之行描述为应苏联驻华大使的邀请进行的私人访问,但贾跃亭与外交部副部长钱其琛和外交部苏东欧司司长于洪良举行了会谈。4月,两名中国科学家参加了在塔吉克斯坦苏维埃共和国首都杜尚别举行的国际研讨会。

邓小平分析形势后,决定加快改善中苏关系。钱小平回忆说,1982年夏天,"小平同志邀请了中央的几位领导同志和外交部主要领导人到他家开会,研究苏联关系问题。陈云、李先年等老同志在场,我作为外交部负责苏东欧事务的副部长出席了会议。萧平同志提出要大行动,向苏联发出信息,争取中苏关系大好转。"根据本次会议提出的原则,中国已经采取了主动。6月和9月,苏联运动员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体育比赛。7月,两位苏联经济学家自1966年以来首次访问北京。贾跃亭访京后,1982年8月,外交部苏司司长于洪良(后任外交部副部长)代表来访使馆前往莫斯科,向苏方转达了有关消除障碍、改善关系的重要信息。苏方积极响应,表示愿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级别同中讨论双边关系,以"消除关系正常化的障碍"。中方对此作出了积极回应。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新党章删除了"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和"苏联的现代修正主义"的提法。

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去世,为改善苏中关系而做出巨大努力的安德罗波夫接替勃列日涅夫出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后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邓小平认为这是改善中苏关系的契机,钱小平同志回忆说,邓小平同志立即指示黄华外长作为特使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葬礼,抓住机会做好苏务工作,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黄华离任后,邓小平指示作一个简明扼要的讲话,并具体请胡乔木同志起草。勃列日涅夫的葬礼后,安德罗波夫会见了黄华,并与他交谈了很长时间。苏联外长格罗米科也会见了黄华。会后,塔斯社报道说,黄华和格罗米科一致认为,"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将继续进行政治对话"。1982年11月16日,该报编辑在东京对日本记者说:"中国和苏联应该同意在两国边境地区减少武装力量。他还指出,苏联军队最终将从阿富汗撤军。苏联并不打算在阿富汗建立一个苏联式的政权。他希望阿富汗成为一个不结盟国家,与苏联保持睦邻友好关系。他的言论符合格罗米科先生的"消除障碍"。1982年11月18日,当他回到北京时,黄华说他和格罗米科讨论了如何"消除中苏之间就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谈判的障碍"。他对中苏关系的前景持"乐观"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分析了国际形势,得出结论认为,在国际"大三角"关系中,如果中国采取强硬的反苏态度,不仅会给中国造成极大的困扰,而且会使中国在中美苏三角关系中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不利于中国建设和平外部环境的形成。他决定抓住担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的安德罗波夫的契机,"改善苏中关系","恢复两国人民的友谊",进一步推动中苏关系的改善。1982年11月22日,安德罗波夫公开表示,苏联希望改善与邻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邓小平立即注意到苏联改名,指示外交部作出积极回应。11月25日,中国外交部评论说,它已注意到安德罗波夫的言论。中国希望看到"苏联新领导人为消除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障碍而做出的新努力"。紧接着,中国政府向苏联政府发出庆祝苏联成立60周年的贺电,说:"中国政府衷心希望中苏关系逐步正常化,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中苏应通过谈判采取具体行动,消除障碍,共同努力实现上述目标。1982年12月26日,贺电全文刊登在《真人报》上,两天后,新华社英文版报道了这封贺电。1983年8月26日,安德罗波夫公开呼吁中苏扩大贸易,发展双边交往,缓和边境紧张局势。他说,苏联愿意与中国就巩固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进行对话。所有这些都是两国实现长期经济任务的必要条件。1983年9月2日,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年响应安德罗波夫的号召,表示虽然中苏关系正常化的障碍依然存在,但中国政府真诚地希望消除中苏关系正常化的障碍。因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两国可以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邓小平对苏联政策的改变,已经从过去僵化的意识形态争端循环转向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邓小平:中国只打自己的牌

1989年5月16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了来访的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

苏联非常重视这一点,从而加快了改善两国关系的步伐。1983年11月,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安德罗波夫亲自提议派遣1950年至1958年在中国生活和工作并熟悉中国领导人的苏联共产党内部的亲华代表访问中国,以改善双边关系。同时,安德罗波夫还指定外交系统公认的中国总书记兼外交部副部长贾伟,组织外交部第一远东司有关人员尽快制定访问的具体时间表和相关文件, 并直接向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报告,由他直接负责。苏方贺电后,邓小平和中共中央领导立即作出积极回应,对阿尔希波夫访华表示欢迎。中苏之间还存在"三大障碍",但邓小平推动中苏关系改善的决心没有改变,他在1984年2月22日表示,只要"三大障碍"仍然存在,中苏关系的"根本性改变"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其他领域改善和发展我们的关系"。安德罗波夫于1984年2月9日去世后,中国采取了改善中苏关系的积极政策,并任命万力副总理代表中国参加安德罗波夫的葬礼。葬礼结束后接替安德罗波夫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契尔年科与万利进行了简短的会谈。安德罗波夫去世后,阿尔西波夫于1984年12月成功访华,中国对他给予了高度礼遇,邓小平、陈云、彭震会见了他。他的访问被视为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重要一步。此后,中国再次采取主动。"1985年7月,我陪同姚一林副总理回到苏联,"钱倩回忆道。姚副总理与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阿尔希波夫举行了会谈,并会见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吉洪诺夫。双方就发展经贸合作进行了顺利谈判,签署了《1986-1990年中苏货物往来协定》等文件,中苏贸易额从1984年的26.5亿瑞郎增加到1985年的46亿瑞郎。双方对两国高层交往和贸易的大幅增长表示满意。"

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3月契尔年科去世后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为了使中国更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和平环境,也为了遏制美国的咄咄逼人姿态,邓小平决定采取更多举措改善中苏关系。据此认为,中方在契尔年科之死中,又恢复了对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呼吁。"为了推动中苏关系取得突破,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了举行中苏高层会晤的设想,"钱小平回忆道。萧平同志请齐奥塞斯库向戈尔巴乔夫发出一个信息:如果苏联和我们达成谅解,越南将从柬埔寨撤军,如果可以做到,他愿意与戈尔巴乔夫会面。肖平同志说,虽然他的出访历史任务已经完成,但可以破例。邓小平的倡议不是小事,它传达了两个信息:一是中苏关系是两个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二是中国的主要决策者邓小平愿意会见苏联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这是推动中苏关系改善的重大推动力,是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重要转折点,也促使苏方接受邓小平关于消除改善中苏关系的三大障碍的观点。钱其琛回忆说:"1985年11月6日,苏方答复说,已经收到了消息。23日,苏方表示,苏中首脑会晤、恢复党内关系的时机已经成熟,并建议两国最高领导人在苏联远东或中国境内会晤,讨论苏中关系正常化问题。"1986年7月28日,戈尔巴乔夫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宣布,苏联将分阶段从阿富汗撤军,正在与蒙古讨论撤出大部分苏联军队,将与中国讨论裁减中苏边境地区的军队,同意按照主要航道划分阿穆尔(黑龙江)边界线, 中国的国内政策将得到尊重和理解。作为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还首次公开肯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方针,表达了理解和尊重。他还为扩大和深化经济技术合作提出了具体思路。这表明,苏方已决定消除中苏关系的三大障碍。1986年9月2日,邓小平在接受华莱士电视台采访时再次表示,如果戈尔巴乔夫在越南问题上迈出坚定的一步,他愿意破例在苏联任何地方与戈尔巴乔夫会面。这实际上是对戈尔巴乔夫符拉迪沃斯托克演讲的公开回应。

此后,经过中苏长期谈判和外长交往,戈尔巴乔夫提出苏联也对过去发生的事情有过错,并表示,考虑到所有情况,他准备前往北京,中国立即邀请访问中国, 这最终导致戈尔巴乔夫于1989年5月访问中国。

钱其琛回忆说,邓小平非常重视戈尔巴乔夫的来访,一般不作指示的具体细节,他的联系礼仪也考虑到了,他要求适度安排,见面"只握手,不拥抱"。这种说法不仅是简单的礼仪问题,而且是对当时中苏关系本质的准确总结。对于双方会晤的主题,肖平同志提出了八个字,思想深刻,语言清晰:"结束过去,开拓未来"。"

5月16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国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这是两国最高领导人30年来的首次会晤。

此后,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两国领导人更迭、国际形势变幻莫测、苏联东欧剧变之后,没有受到明显影响,而是继续发展。现在,中国和俄罗斯已发展成为密切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

邓小平的远见卓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改善了中国与美苏的关系,轻松处理了"大三角"关系,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作为不容忽视的大国,在制约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头不对

19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先是东欧政权易手,苏联政权易手后经历动乱,然后解体。中美关系在政治动荡后受到西方的"制裁"后陷入僵局。在动荡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如何自力更生?外交如何开放?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邓小平足够坚强,能够冷静地观察,努力工作。1989年9月4日,他在与中央几位负责同志的谈话中说:"对于国际形势,总结为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脚;第三句话,冷静应对。不要着急,也不能着急。要冷静,冷静,冷静,做你的工作,做一件事,我们自己的。"邓小平提到的稳定意义重大。国内外政策是相互联系的。邓小平说,稳定中国,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是没有错的,是不能改变的。"中国脱贫、实现四个现代化,最关键的问题是稳定的必要性。"人们看到了稳定的真正好处,以及当前制度和政策的好处,以便他们能够真正稳定下来。无论国际气候如何变化,只要我们赢得这篇文章,它就像泰山一样稳定。"

邓小平的意见得到了政治局的认可。在这一方针下,中国挫败了西方"推动变革"的政策。东欧动乱、苏联解体后,我国并没有把社会制度、思想、价值观的异同作为决定国家间亲和力的标准,而是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人民自主选择的原则, 并与东欧国家保持和发展关系。苏联解体后,中国立即承认俄罗斯联邦,并与新成立的独联体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西方国家抵制我的时候,我国通过国际组织开展了积极的外交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一个接一个地恢复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关系。

经过清醒的观察,邓小平意识到,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国际形势也对我有利。苏联解体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是有害的,但它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周围的安全环境。苏联解体后,西方同盟的凝聚力减弱,美国、欧洲、美国和日本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加剧。在经济上,美国、欧洲和日本已经三条腿,相互竞争,竞争加剧。在防务方面,美国加强在欧洲的存在,而欧洲国家则希望建立一个"欧洲欧洲",争取独立防御,以摆脱美国的控制。面对这种情况,邓小平提出了"留光明、有所作为"的八字方针。"余光远"指的是谦虚谨慎,不空话,多做实事,不宣传,不抬头。"不占主宰"是毛泽东在世时的国策。苏联解体后,一些国家曾希望中国成为第三世界的元首,但邓小平坚定地表示,中国没有做正确的头,从而在国家根本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不恰当的头"。邓小平说:"第三世界有些国家希望中国成为领导者。但我们绝不能带头,这是一项根本性的国家政策。这个头我们负担不起,自己的实力是不够的。当没有好处时,许多倡议就会丧失。中国将永远站在第三世界的一边,中国永远不会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不只是责怪别人,不说太多话,不做事太多。中国是大国,是发展中国家,少说多做,认真把中国自身经济搞好。1989年9月16日,邓小平会见美籍华裔学者李正道教授说:"其他国家的事务,我们无法控制,中国的事情,我们必须照顾好。中国做不了社会主义,不能坚持社会主义。同时,中国应"继续与苏联打交道,建立良好关系,继续与美国打交道,做好关系,继续与日本打交道,与欧洲国家建立良好关系"。这种做法一天也没有动摇过。"

中国希望"有所作为",但仍然必须在国际问题上"有所作为"。邓小平在1985年访问日本时说,"全世界人民都在谈论国际形势的大三角"。坦率地说,我们的喇叭强度非常薄。"尽管中国很渺茫,但它是世界上不可忽视的力量。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是核大国之一,综合国力雄厚。正如邓小平在1990年所指出的,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未来对三极有利,四极好,五极好,中国永远是极点。"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是不可能的,或者必须做些什么。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们谁也不害怕,但任何人都不能犯罪,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行事,并以原则立场把握。"

按照邓小平的原则,党中央领导集体冷静地观察国际形势,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气候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增长。

本文原文为"党史博茨"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行为必须进行调查

维权支持:河北延能律师事务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