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永不褪色"深圳,一起看37岁"彩"孙道林

作者:南方plus客户端

10月5日,首部黑白变色4K修复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由中央电视台5G新媒体平台和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完成,在深圳上映。

说到《永不消逝的电波》,也许大多数读者并不陌生。这部经典的间谍片于1958年上映,由林金编剧,王冰执导,孙道林、袁霞主演,根据李白烈士的故事改编,讲述了潜伏在敌区、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共产党员李满的故事。

孙道林出演影片时年仅37岁。当他饰演李男63年后,用清晰生动的色彩形象再现了观众的眼神,再次说出经典台词"同志们,再见,我想念你们",谁就不能湿润眼睛。

"永不褪色"深圳,一起看37岁"彩"孙道林

为什么要修复永不消失的电波?

中央广电5G新媒体平台联合中国电影资料馆组建项目修复团队,将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机交互AI着色技术与传统修复技术相结合,在7个多月的时间内对原有的16.5万帧黑白图像进行逐帧修复, 让这部红色经典焕发新的活力,成为党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据项目修复组负责人介绍,经典电影的修复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物理修复、数字修复和艺术修复。像《永不消逝的电波》这样的黑白电影,在前三个阶段完成后,需要通过AI和人工着色技术将黑白图像转换为彩色图像。

其中,数字固定正在将电影数字化。这是整个修复过程中工程工作量最大的一次,需要对胶片进行数字扫描,采用4K数字修复技术逐帧处理模具斑点、变色、图像抖动、划痕、闪烁、噪点、变色、模糊等问题,需要极大的耐心。

"永不褪色"深圳,一起看37岁"彩"孙道林

通常,每个电影修复器每天修复大约 6,000 帧。帧的修复时间短短几秒钟,甚至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永不消逝的电波》历时117分钟,帧数16.5万帧,项目维修团队派了数百人四处奔波,修复历时七个月才完成。

电影修复的灵魂是艺术修复。项目修复团队的负责人表示,电影修复的最高原则是"修复旧",让电影感觉更好,而不是使用现代技术将经典电影变成"新电影"。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找出拍摄时的样子。

一旦以前的修复工作完成,最关键的过程是着色过程。为了做好这次修复工作,修复团队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人机交互AI着色与传统修复技术相结合,对原有的黑白图像进行逐帧修复和着色,为这款红色经典注入新鲜活力。

AI着色主要依靠AI数据库来完成,通过神经网络对数千万张图片在早期训练,AI生成的色彩已经相对接近原始色彩。但是,由于AI着色技术是由图像中元素中的数据量决定的,因此当数据量较小时,着色后会发生颜色偏差。这需要手动修改。

但是,颜色不能随意弄乱,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影片中真实场景的场景相对容易还原。比如和平饭店、延安塔等景点的色彩,就能找到同时代的彩膜来解决。

内部细节需要做很多工作。项目修复组组长回忆说,影片中和平饭店的场景里有一个花瓶,黑白图像分辨不清是绿花还是甜美的色彩,所以不得不去实地考察。

为了使影片在服装、道具、老上海街景等视觉元素的色彩搭配准确,修理工一边寻找服装、文史专家,一边收集大量图片和历史资料供参考。一个框架对比,稍作调整,才交出这个挑剔的粉丝群体满意的答案。

"永不褪色"深圳,一起看37岁"彩"孙道林

观众体验"红色经典与数字科技"

今年是党的建党的重要节点,作为第一部关于新中国党隐蔽战线英雄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为后来创作的国内间谍战电影树立了榜样。

影片将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融入平凡的家庭生活,塑造李曼这种乐观坚决、无畏、勇于奉献的共产党员形象,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正如演员林永健在北方电影节开幕式上所解释的那样,《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将电影艺术与新生活、新角色相结合的"人民电影"杰作。这种描绘优秀共产党员的经典电影,值得在大银幕上重新上映,值得被更多观众理解和理解。

此前,这部电影曾在全国许多地方举行过点点活动。它将于10月6日在全国各地的电影院上映。这将是4K色彩修复后在院子里重新上映的首部黑白经典故事片,观众将能够在大银幕上体验到"红色经典与数字科技"的独特魅力。

"永不褪色"深圳,一起看37岁"彩"孙道林

记者:戴晓晓

作者:戴晓晓

资料来源:南方报业媒体集团南方+客户

来源:南方Plus - 创造更多价值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