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被世界遗忘的“中国辛德勒”,救活1.2万犹太人,晚年生活很凄凉

作者:文史砖家

文/格瓦拉同志

通过经典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德国商人辛德勒冒死营救千余名犹太人的事迹,感动了世界各国的观众。其实,在二战期间,有一位勇敢的中国人也做出过同样的义举,用一己之力拯救至少1.2万名犹太人的性命,堪称“中国辛德勒”。此人,便是曾担任过伪满驻德公使馆领事兼书记官的王替夫。

被世界遗忘的“中国辛德勒”,救活1.2万犹太人,晚年生活很凄凉

王替夫与妻子年轻时的合影

​王替夫是吉林省永吉县人,毕业于哈尔滨法政大学,精通俄、英、德三国外语,并于1931年考进伪满“外交部”。从1932年开始,王替夫跟随特使出访苏、德、丹麦、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并从当年8月开始任职于伪满驻德公使馆,起初担任“公使馆领事补”,后因成绩突出,被提拔为“公使馆领事兼书记官”。

王替夫驻德期间,跟德国军政高层广泛结交,先后12次拜会希特勒,并曾参加过他的五十岁寿宴,由是颇受德国政府上下的看重。正是在驻德期间,王替夫做出一件令世界交口称赞的善举,并由此获得“中国辛德勒”的美誉。

原来,在1929-1933年的大萧条时期,经济危机席卷世界,其中欧美国家受创最深,由此导致极右思潮的泛起,而犹太人则成为被迫害对象。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居住在该国的犹太人迅速陷入危险当中。德国当时规定,只要犹太人获得第三国入境签证,他们就可以平安离开奥地利,否则将会被送入集中营杀害。

被世界遗忘的“中国辛德勒”,救活1.2万犹太人,晚年生活很凄凉

被押往集中营的犹太人

​有鉴于此,犹太难民问题国际会议于1938年在法国的埃维昂召开,但迫于德国的淫威,与会的32个国家都强调种种困难,相继对犹太人亮起“红灯”,拒绝伸出援手。次年5月,载有931名犹太难民的“圣路易斯号”客轮远航美洲避难,竟然连吃古巴、美国、加拿大三国的“闭门羹”,无奈只得原路返航,一时间令全世界正义之士震惊。

“圣路易斯号”事件在美国激起强烈反弹,犹太工会发起大罢工,要求罗斯福政府改变对犹太难民的态度,否则他们将在来年的总统大选中,改投共和党候选人的票。由于犹太人在美国势力极为强大,罗斯福被迫改变政策,同意接受部分犹太难民,并将计划告知德国政府。由于当时德美之间关系尚可,德国政府无法拒绝美国的提议,便只能答应下来。

被世界遗忘的“中国辛德勒”,救活1.2万犹太人,晚年生活很凄凉

王替夫签发的签证

​为此,德国在争得苏联的同意后,决定将犹太人先行递解到苏联,然后经由中国赶赴美国。但与此同时,苏联却提出苛刻的要求,需要犹太移民必须持有“第三国”签证,否则将拒绝他们入境。为此,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跟伪满“公使”吕宜文协商,希望伪满能为犹太难民发放签证,并得到肯定性答复。由于王替夫精通俄语,跟苏联交涉起来方便,所以吕宜文便将此事交给他来办理。

王替夫接受命令后,即刻与美国犹太人共济会会长托马斯(常驻美国驻德大使馆)接洽,开始办理签证事务。由于当时王替夫已得知德国准备兴建集中营,以便大规模消灭犹太人,所以本着人道主义精神,要求托马斯每天务必给他送来大量的护照来签发,最多时达100份。就这样,到当年8月份时,经王替夫之手签发的“生命签证”,已经有7000多张。

但就在此时,德国对邻国波兰不宣而战,二战就此爆发。等到波兰被迅速占领后,德国终于对犹太人举起屠刀,在国内和占领区大建集中营。在这种情况下,里宾特洛甫召见吕宜文,暗示伪满停止对犹太难民发放签证。当王替夫得知消息后,便对吕宜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得到后者的同意,得以在隐秘的状态下继续发放签证。

被世界遗忘的“中国辛德勒”,救活1.2万犹太人,晚年生活很凄凉

迁移到中国东北的犹太人

​随着秘密发放的签证数量越来越多,王替夫的行动引起伪满当局的注意,为了不影响与德国的关系,上司一再责令他停止发放签证,但均被王替夫无视。1940年5月,王替夫在伪满当局的一再催促下,被迫奉调回“国”,但就在火车开动前的一刻,他依旧在忙着为聚集在车厢外的犹太难民发放签证。据不完全统计,在将近2年的时间里,王替夫至少向1.2万名犹太难民发放了到中国避难的签证。

日本投降、伪满垮台后,王替夫被苏联关入集中营,长达12年时间,等到被押解回国后,又因“汉奸”的身份被下放22年。作为中国的“辛德勒”,王替夫的晚景十分凄凉,为了生存,70岁之后去做更夫,一干便是10年时间。上世纪80年代,王替夫的状况得到改善,被聘为黑龙江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馆员。

被世界遗忘的“中国辛德勒”,救活1.2万犹太人,晚年生活很凄凉

老年的王替夫

​在担任馆员期间,王替夫写下《伪满外交官的回忆》一书,曾提及为犹太难民发放签证一事,与此同时,他还帮助国家培养千余名外语人才,成绩值得尊敬。2001年7月13日,王替夫病逝于哈尔滨,终年90岁。随着王替夫的离世,属于他的传奇人生虽就此落幕,但他营救1.2万名犹太难民的义举,却值得后世永远铭记。

资料来源: 《伪满外交官的回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