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昆山三徐”之一徐元文,为人外和内刚,为政遵礼守法不畏权贵

徐元文,清代江苏昆山人。他的家族为昆山望族,曾祖父为万历年间的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祖父和父亲都是明朝的贡生。徐元文的母亲也是来自昆山的大族顾家,舅舅正是大名鼎鼎的顾炎武。徐元文与兄弟徐乾学、徐秉义三人都是进士,一时号称“昆山三徐”。徐元文从小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他专门攻读六经,不仅探索书中意思的本源,而且希望能将书中的道理指导实践。他写作文章要求清雅明达,厌恶多用华丽辞藻。同样,他的书法也是工整端正,不肆意潦草。当时,昆山一带兴盛文会的风潮,文人们纷纷结社立会。

“昆山三徐”之一徐元文,为人外和内刚,为政遵礼守法不畏权贵

徐元文也和兄弟徐乾学、徐秉义一起,成立了文社,取名“慎文”,回归儒家理学的立会宗旨,以反对当时比较流行的浓艳情词。这些都体现了徐元文持正严实的为学做事风格。清初,朝廷为了充实国库,增加税收,对隐占田亩进行清查,并对执行此政策的地方官予以奖励。这样一来,便造成一些地方官为了升官发财,纷纷凭空捏造田亩,增加了农民身上莫须有的负担,造成本地农民倾家荡产、卖田嚣地。当年在昆山时,徐元文也曾受到清查政策的牵连,名列欠赋册中,实际上这些税收都是凭空添加的。徐元文决定向皇帝举报这个情况,以严处贪官污吏,并停止对老百姓的伤害。

“昆山三徐”之一徐元文,为人外和内刚,为政遵礼守法不畏权贵

徐元文很快找到一系列地方官假造田亩的证据,并奏请皇帝进行严惩。康熙帝高度重视,责成吏部讨论处理,对地方官形成威慑,从此虚报田亩、损害农民的风气才渐渐纠正。徐元文在仕途中为人谦虚谨慎,忠厚平和,但遇事则刚正不阿,敢于直言相谏。有一次,九卿会推江西按察使的人选,有人推选道员张仲举担任,御史唐朝彝反对,因此有人便起草奏章弹劾唐朝莽。副都御使李仙根和给事中李宗孔不愿意在弹劾奏章上署名,也一并遭到弹劾。康熙帝批准了奏章,唐朝葬被革职,二李被降级调用。

“昆山三徐”之一徐元文,为人外和内刚,为政遵礼守法不畏权贵

徐元文得知此事,立即上奏:推选官员,就是要在会商讨论的氛围下进行,众人都要说出自己的意见。一旦意见相左,便遭到弹劾,以后谁还敢轻易驳正?谁还敢畅所欲言?如果有强有力的官员操纵廷议,操纵了官员的任用与选拔,众人只会随声附和,后果将不堪设想。康熙帝认为徐元文说得有理,便免去了诸人的处分。清朝初期除了在国子监中实行捐资纳菜的政策外,同样实行捐纳授官的政策,规定凡捐资得到官职的,满三年后,考核称职的就给予升职,不称职的则予以罢器。但在具体的执行中,罢端一事形同虚设。因为后来又规定,任满三年的,只要再次捐纳,就一律升职,这样造成大量官员积压,吏治腐败。

“昆山三徐”之一徐元文,为人外和内刚,为政遵礼守法不畏权贵

徐元文见到这样的情形,认为这一政策的危害更甚于捐资纳监的危害。他任左都御史时,正好碰到一件大事:朝廷各部门共有三千多名笔帖式要求按照捐纳之例晋升,去州县当官。徐元文决心扼住这一势头,不予办理。很多人劝他,事关众多人的前途,而且不能小看这些笔帖式,虽然官职低微,但是实际上有的笔帖式是直接受皇帝指派监视部门的官吏的,如果得罪了他们,无异于惹祸上身。徐元文早知道这些情况,但他从国家长远的吏治考虑,坚决不让步,并对他的同僚说,这件事由我一人负责,后果也由我一人承担。

“昆山三徐”之一徐元文,为人外和内刚,为政遵礼守法不畏权贵

他将这些情况向皇帝直谏,康熙帝认同徐元文的看法,他的意见着眼于精简官员、澄清吏治,实际上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因此康熙帝最终采纳了徐元文的意见。徐元文为人外和内刚,直言无忌,他为政遵礼守法,不畏权贵。在任上积极办事,改革不合理的政策,一旦认定了责任,便责无旁贷,勇于承担后果。徐元文从国计民生的角度出发,多次向皇帝直言相谏,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徐元文在近四十年的仕途生涯中,为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官望,一直为人敬仰。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