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天边的学校(62):高考成绩好转,木里中学生源也有了缓解

作者:去他的远方
天边的学校(62):高考成绩好转,木里中学生源也有了缓解

by xr

杨航是木里中学高2021届学生。父亲在县委统战部、母亲在农商银行工作。杨航在木里城关读完小学,初中转去了西昌,高中又回到了木里。

杨航说,在西昌读初中时,班上的同学都是全州来的,西昌的学校,设施条件好一些,教学方法也有些不同,那边(西昌)更注重小组教学,上课多半是学生在讲。但这边(木里)的同学更努力,老师的水平和态度都差不多。

为什么要回来读高中?他说,回来读,能跟家里人经常见面,感觉心里踏实一些。

同样的教学水平,亲子陪伴则是在本地就读的一个重要优势。

与杨航相比,李骏源则是一个坚定的木里中学的“铁粉”。

李骏源17岁,藏族。父亲在县上某机关工作,母亲在西昌工作。

李骏源的小学、初中、高中都在木里就读。

中考时,李骏源考了600多分,可以读西昌一中等一些名优学校。加之母亲在西昌工作,可以监管,父母都主张他出去读。李骏源也找来好几所学校的资料阅读,慎重考虑去留。但他最终选择留下来。

是我自己拿的主意,就在木里中学读。主要是我晓得自己,喜欢耍,管不住自己,外面的老师不了解我,一放松就怕补不回来。而这里的老师都了解我,班主任胡万春老师,特别负责任,对我也特别好,看我不在状态时,马上提醒我,找我谈心,像个大姐姐一样。

现在李骏源的成绩,考得好时,全年级第五名,考得差时,20到30名。主要是贪耍,所以起伏大。李骏源自嘲说。

现在李骏源的父母对学校的状况很是认同。父母说,尽管当初是自己孩子做的主,但他们还是觉得选择对了。

胡比伙又是另外一种情况。

胡比伙是彝族,家在李子坪乡农村,读高二时已经二十岁了。读初三时,母亲病逝,未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成为胡比伙内心难以消解的痛。

初中毕业,他以全县第十名的成绩被西昌一中录取。可是在西昌就读的前两个月,他失眠、抑郁、间断性头痛……因为身体不适,没法上课。一段时间过后,跟不上进度,心理压力更大。直至休学两个月,高一下学期,转回木里中学。

见到胡比伙时,他已经转回木里中学快一年了。偶尔仍然失眠,但学习进度跟上了。刚回来时是全年级60多名,现在已追赶到到前20名。

胡比伙说,与在西昌读书相比,回来的精神状态好多了。离家近,认识的人多。管理上也比那边(西昌)好得多。那边的学生靠自觉,想学就学,不学的,也没有太多管束。这边(木里)不一样,老师很用心在管,你的任何变化老师都能够掌握到,马上会找你做工作,提醒你调整状态。

胡比伙说,他心中的目标是考上四川大学。他现在觉得每一天,每一点努力,都在往目标靠近。

2016年之后,木里中学的高考成绩明显好转,生源问题也有了缓解。目前他们已建立了由木里中学黄河、木里民族中学王建华、木里城关小学鲁绒扎西等三位校长组成的“校长联盟”抱团发展机制,三校之间互通有无,提前介入,从源头改善木里中学的生源困境。

县长伍松则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他说我们始终能够看到木里教育发展的优势,我们始终对木里教育的发展充满信心,为什么?

现在的娃儿,都往大城市跑,往优质教育资源的地方跑,在这种情况下,木里人的家乡观念是很强的,我们全县还有两万多学生,还有那么好的生源,都留在木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农村的娃儿,他们可能是没有条件去外面读书,但不管怎么说,他们留在木里,他们需要接受好的教育,这是办好教育的最大资源。

著名作家阿来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阿来也是从藏区来,从大山深处的小山村走出来,对木里教育的境遇感同身受。他说像木里这样的边远地区,有些干部还是有理想的,想干事,想有所作为,可是一到结了婚,有了孩子,就守不住了。想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本地的学校不满意,只有把孩子送出去。可是一旦把孩子送出去了,一个家庭,仅有的一点财力、物力,时间和精力……都花去路上了。所以教育的“在场化”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并不是一跑了之那么简单。学校是一个地方的文化阵地,尤其是中学,以前的中学老师,一直是本地最受尊敬的人,后来一个个弄得灰头土脸,为什么?学校垮了,整个地区的文化生态都遭到了损害。

如果学校办好了,本地的孩子又回来了,整个社会将会更加趋于稳定。教育稳则地方稳。所以从这点看,只要学校办好了,孩子们是肯定会回来的。没有谁愿意舍近求远,劳民伤财去四处奔波。

(未完待续)

天边的学校(62):高考成绩好转,木里中学生源也有了缓解

《天边的学校》

《天边的学校》再现了四川凉山

木里藏族自治县木里中学

用七年时间创造县中教育奇迹的过程

奇迹的发生,离不开每一个当事人身上

散发出来的“光”

天边的学校(62):高考成绩好转,木里中学生源也有了缓解

贺小晴

一个闲散之人,用文字和行走寻找心安

爱生活,爱自由

相信万事万物共生共存

在意那些安静的发不出声音的事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