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峙镇沙峧村周叙成老大事迹之一
在舟山海天闪耀的灿烂渔业明星里,全国劳动模范周叙成老大是颇有亮度的。
周叙成的大名在上世纪50年代末便如雷贯耳。他在1953年评为县劳动模范,1956~1958年评为省先进工作者,出席省劳模代表大会。 1958年他的机帆船捕鱼10274担(一担为50公斤),成为全县首创对产超万担单位之一。记得1959年冬,我下海跟随蚂蚁岛李明和老大捕鱼。那时没有鱼探仪,找鱼群全靠自个儿看天气,观水色潮流。船至佘山洋,转悠了大半天,就是找不到鱼群。李老大非常着急,便打探名老大信息,他得知周叙成便在不远处捕捞,便连忙驾船赶过去,在洋地一角找到了沙峧大队带头船。李老大高声喊着:“周老大,周老大!”对面船舱里钻出一个穿着黄色油衣油裤、肤色黧黑、个子瘦小的中年渔民,告诉李老大到哪里找鱼群,渔绳放多长,沉子与浮子放几个。李老大连连点头,旁边的渔民告诉我,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周叙成。不一会儿,李老大按照周老大指点果然网住了鱼群。回头再望周老大那边,只见天南海北来的上百条渔船跟着他的机帆船一起捕捞。
一
我同周叙成相识是在调到沙峧村中学教书的1971年春天。
一天,周老大竟出人意料地来学校找我,说:“台州邀请我去讲授渔业技术,我是茶壶煮饺子,肚里有货,嘴里倒勿出,咋办?”他要我整理一下捕捞经验,可他不识几个字,写成稿子也没啥用啊。我说不要写稿子,就说你怎样捕鱼就可以了。周老大点点头说:“也只能这样。”尔后,这位名满东海的“渔业专家”就是没有一页讲稿,只凭着一张嘴和一双手,及满脑子的海捕经验,至宁波、温州、台州以及江苏、山东等地渔区言传身教渔业技术。 1978年,他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受奖励。次年,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获金质奖章,破格晋升为渔民高级水产技师。
1989年3月上旬,我因《当代少年》刊物编辑部约稿,还特地到沙峧村小坟坑周老大家采访过。
专程采访这样一位深受渔民爱戴,对舟山渔业有突出贡献,享有很高声誉的名老大,我当时的心里也是异常兴奋的。
在小坟坑粉墙黛瓦居室的堂中,周叙成诚挚地接待笔者,他娓娓地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二
未出娘胎闻潮音,一离娘身浪里滚,周老大说他是海水中泡大的。
1918年3月,周叙成出生于虾峙镇沙峧村。童年时,周叙成常常躺在海滩上,唱着《渔鼓调》:“鲳鱼敲铜锣,(鱼若)鳎咕咕叫,梅童吹唢呐,带鱼鳗鱼吹横箫……”他仰望着天上你追我赶的行云,听着海浪有节奏的拍岸声,蒙蒙眬眬地睡去。梦中,他化作了一条船,扬起帆篷,在湛蓝的天空中翱翔。蓦地,晴空响起霹雳,冰冷的水滴哗哗地淋来,哦,潮水涨了。他揉揉眼皮,望着驶向天边的渔船,盼着自己也有那么一天——能独自驾着渔船,载回一舱舱活蹦乱跳的鱼虾……
14岁,今天这样的孩子该还在上学吧,可瘦小却精悍的周叙成在那年夏汛就跟着邻家阿伯出了海。
天苍苍,海茫茫,“三寸板里是娘家,三寸板外见阎王。 ”旧社会的打鱼小木船,板薄舱狭,没有机器,只凭着一片帆,飘荡在浩茫的烟水里。
无风浪载船,有风船载浪。小木船摇摇晃晃地穿行在波谷浪峰。周叙成回忆当时的情景不禁心酸:五脏六腑都翻腾起来,大口大口地呕吐着,起先是胆汁,后来连血水也吐出来了,脸像蜡一般黄。还犯了痧气,肚子像剪刀绞一般痛。他倒在船角,缩成一团呻吟着。阿伯见了便炒了一碗盐,扯下一片破帆布包起来,细心地在他的肚子上按摩,一股热流缓缓地透进肠胃,渐渐止住了疼痛。这一风,他在波涛里滚了四天四夜,粒米滴水没进口,连饿带晕,疲乏得像一摊烂泥。
船一回港,阿伯便搀扶着周叙成回家,他四肢无力,只觉得天上的云,海中的岛像走马灯似的团团旋转。妈妈心疼地流着泪说:“小囝,你要晕船,捕鱼这碗饭是吃勿来的……”
周叙成想自己是渔家的后代,怎能打退堂鼓,屈服风浪?便倔强地说:“娘,锚抛下海就要扎到底,我要做斗海的龙,不做偷懒的虫!”
苦难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对于强者是一块磨砺意志的硎石。
周叙成说,第二天头还晕乎乎的,又毅然跟阿伯一起下船。嗨,真奇怪,这次船出港口头脑竟清醒起来,只是两条腿有点软软的。连续几天捕捞,吃了一顿又一顿鲜鱼羹,慢慢身子骨硬朗起来,有了拔篷拉网的力气。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在风锤浪钻里锻炼,终于在海上站稳了脚跟。
来源:中国海洋文化在线
申明:本文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