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峙鎮沙峧村周叙成老大事迹之一
在舟山海天閃耀的燦爛漁業明星裡,全國勞動模範周叙成老大是頗有亮度的。
周叙成的大名在上世紀50年代末便如雷貫耳。他在1953年評為縣勞動模範,1956~1958年評為省先進工作者,出席省勞模代表大會。 1958年他的機帆船捕魚10274擔(一擔為50公斤),成為全縣首創對産超萬擔機關之一。記得1959年冬,我下海跟随螞蟻島李明和老大捕魚。那時沒有魚探儀,找魚群全靠自個兒看天氣,觀水色潮流。船至佘山洋,轉悠了大半天,就是找不到魚群。李老大非常着急,便打探名老大資訊,他得知周叙成便在不遠處捕撈,便連忙駕船趕過去,在洋地一角找到了沙峧大隊帶頭船。李老大高聲喊着:“周老大,周老大!”對面船艙裡鑽出一個穿着黃色油衣油褲、膚色黧黑、個子瘦小的中年漁民,告訴李老大到哪裡找魚群,漁繩放多長,沉子與浮子放幾個。李老大連連點頭,旁邊的漁民告訴我,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周叙成。不一會兒,李老大按照周老大指點果然網住了魚群。回頭再望周老大那邊,隻見天南海北來的上百條漁船跟着他的機帆船一起捕撈。
一
我同周叙成相識是在調到沙峧村中學教書的1971年春天。
一天,周老大竟出人意料地來學校找我,說:“台州邀請我去講授漁業技術,我是茶壺煮餃子,肚裡有貨,嘴裡倒勿出,咋辦?”他要我整理一下捕撈經驗,可他不識幾個字,寫成稿子也沒啥用啊。我說不要寫稿子,就說你怎樣捕魚就可以了。周老大點點頭說:“也隻能這樣。”爾後,這位名滿東海的“漁業專家”就是沒有一頁講稿,隻憑着一張嘴和一雙手,及滿腦子的海捕經驗,至甯波、溫州、台州以及江蘇、山東等地漁區言傳身教漁業技術。 1978年,他出席全國科學大會,受獎勵。次年,評為全國勞動模範,獲金質獎章,破格晉升為漁民進階水産技師。
1989年3月上旬,我因《當代少年》刊物編輯部約稿,還特地到沙峧村小墳坑周老大家采訪過。
專程采訪這樣一位深受漁民愛戴,對舟山漁業有突出貢獻,享有很高聲譽的名老大,我當時的心裡也是異常興奮的。
在小墳坑粉牆黛瓦房間的堂中,周叙成誠摯地接待筆者,他娓娓地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曆。
二
未出娘胎聞潮音,一離娘身浪裡滾,周老大說他是海水中泡大的。
1918年3月,周叙成出生于蝦峙鎮沙峧村。童年時,周叙成常常躺在海灘上,唱着《漁鼓調》:“鲳魚敲銅鑼,(魚若)鳎咕咕叫,梅童吹唢呐,帶魚鳗魚吹橫箫……”他仰望着天上你追我趕的行雲,聽着海浪有節奏的拍岸聲,蒙蒙眬眬地睡去。夢中,他化作了一條船,揚起帆篷,在湛藍的天空中翺翔。蓦地,晴空響起霹靂,冰冷的水滴嘩嘩地淋來,哦,潮水漲了。他揉揉眼皮,望着駛向天邊的漁船,盼着自己也有那麼一天——能獨自駕着漁船,載回一艙艙活蹦亂跳的魚蝦……
14歲,今天這樣的孩子該還在上學吧,可瘦小卻精悍的周叙成在那年夏汛就跟着鄰家阿伯出了海。
天蒼蒼,海茫茫,“三寸闆裡是娘家,三寸闆外見閻王。 ”舊社會的打魚小木船,闆薄艙狹,沒有機器,隻憑着一片帆,飄蕩在浩茫的煙水裡。
無風浪載船,有風船載浪。小木船搖搖晃晃地穿行在波谷浪峰。周叙成回憶當時的情景不禁心酸:五髒六腑都翻騰起來,大口大口地嘔吐着,起先是膽汁,後來連血水也吐出來了,臉像蠟一般黃。還犯了痧氣,肚子像剪刀絞一般痛。他倒在船角,縮成一團呻吟着。阿伯見了便炒了一碗鹽,扯下一片破帆布包起來,細心地在他的肚子上按摩,一股熱流緩緩地透進腸胃,漸漸止住了疼痛。這一風,他在波濤裡滾了四天四夜,粒米滴水沒進口,連餓帶暈,疲乏得像一攤爛泥。
船一回港,阿伯便攙扶着周叙成回家,他四肢無力,隻覺得天上的雲,海中的島像走馬燈似的團團旋轉。媽媽心疼地流着淚說:“小囝,你要暈船,捕魚這碗飯是吃勿來的……”
周叙成想自己是漁家的後代,怎能打退堂鼓,屈服風浪?便倔強地說:“娘,錨抛下海就要紮到底,我要做鬥海的龍,不做偷懶的蟲!”
苦難對于弱者是萬丈深淵,對于強者是一塊磨砺意志的硎石。
周叙成說,第二天頭還暈乎乎的,又毅然跟阿伯一起下船。嗨,真奇怪,這次船出港口頭腦竟清醒起來,隻是兩條腿有點軟軟的。連續幾天捕撈,吃了一頓又一頓鮮魚羹,慢慢身子骨硬朗起來,有了拔篷拉網的力氣。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在風錘浪鑽裡鍛煉,終于在海上站穩了腳跟。
來源:中國海洋文化線上
申明:本文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