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k8s代码的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下划线出现在不同的地方,有时候我们并不清楚下划线代表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但是又会经常选择性的忽略这些细节,实际上却非常重要。
下面我来总结一下下划线(_)出现的三种场合
这个应该是最简单的用途,比如某个函数返回三个参数,但是我们只需要其中的两个,另外一个参数可以忽略,这样的话代码可以这样写:
例如我们定义了一个接口(interface):
然后定义了一个结构体(struct)
然后我们希望在代码中判断dog这个struct是否实现了foo这个interface
上面用来判断dog是否实现了foo, 用作类型断言,如果dog没有实现foo,则会报编译错误
假设我们在代码的import中这样引入package:
这表示呢在执行本段代码之前会先调用test/foo中的初始化函数(init),这种使用方式仅让导入的包做初始化,而不使用包中其他功能
例如我们定义了一个foo struct,然后对它进行初始化
然后在main函数里面引入test/foo
运行结果如下
我们可以看到:在main函数输出"hello world"之前就已经对foo对象进行初始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