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日本“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在倒幕运动中大展手脚,并通过对于戊辰战争的优秀指挥成功击败了数倍于自己的幕府军队,并让“倒幕运动”中幕府的彻底失败成为既定事实。
战后西乡隆盛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一切,诸如荣誉、名利以及财富。为了提升日本军队的战斗力,他主张把“武士道精神”带入军队中,是最积极提倡“切腹”的日本人,就是这样的一位近代日本开国元勋,最后的结局如何?

西乡隆盛
明治政府建立后,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已逐渐被瓜分完毕,作为新晋的强国日本,并无办法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或者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崛起的德国、美国抗衡。
能够放眼之地唯有台湾和朝鲜,对于朝鲜,由于日本名将丰臣秀吉两次“征韩”的失利,“征韩”一事在日本人心中一直是一块心病。日本举国上下持赞同态度,分歧无非在于“急征”或者“缓征”。
16世纪征韩,李舜臣和来岛通总
大久保利通等人提倡先发展并稳定国内,再慢慢对韩国采取行动的;西乡隆盛表示:一分钟也不能等了,立马出兵,干就对了。西乡隆盛也因此站在了大多数人的对立面上,究其原因,西乡隆盛也只是为了自己曾经的战友——广大的下级武士罢了。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日本被资本主义世界入侵,虽然明治政府在之后建立,但并未因此完全将西方列强从日本驱逐。因而日本采取的“维新”,不过是将中间阶层的权力和物质财富瓦解,并让最上层和最下层的人受益。
日本下级武士
从以下的几个例子我们便可一目了然:倒幕运动中,斗争对象是幕府,因为倒幕运动的成功,天皇获得了曾失去几百年的权力,而在斗争中出过力的藩主(类似中国的诸侯)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和财富,下级武士获得了荣誉,平民百姓获得了应有的民主权利,而利益受到损害的夹在这些阶层中间的幕府集团;
1860年的日本
随后日本进行了“废藩置县”的改革,利益受到损害的人成为了曾经的藩主,他们损失了自己曾经巨大的权力,天皇因此加强了中央集权,百姓和下级武士也获得了更大的权利;随后的军制改革,受损害的一方明显成为了下级武士:普通民众有了服兵役的权利和义务,天皇的军队拥有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但下级武士失去了自己的荣誉以及作为武士的尊严——武士不再是他们独有的引以为傲的“身份”。
日本军人
用手里的刀砍向腐朽的幕府时,西乡隆盛没有丝毫的犹豫,但现在要对自己曾经的战友——广大的下级武士下手时,西乡犹豫了。
下级武士将变得和普通民众几乎相同,他们引以为傲的东西都将失去。对于日本这个弹丸小国而言,要想无限地将有限的资源和权力给予他们,解决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获得他们失去的权力和荣誉。
面对十九世纪末几近瓜分完毕的世界,隔海相望的中国也有了“同治中兴”,暂时无法看出是究竟实力如何,能出手的便只有台湾和朝鲜。为了满足这些下级武士的要求,同样是武士起家的西乡隆盛也无可奈何。
下级武士
性格豪爽大度的西乡隆盛十分乐意为萨摩藩的武士们解决他们的难题,当有时他无法解决时,他会让这些武士在自己家里的钱柜中自取。但面对武士失去的权利和荣誉,唯有尽快“征韩”,才能让他们获得应有的一切。
为了解决愈演愈烈的武士问题,明治政府将西乡隆盛的弟弟任命为中将率领三千人于1874年攻打台湾,不过遗憾的是,士族问题并未因此获得解决。
左一切腹,左二是介错人
1877年,萨摩藩的不满士族攻击鹿儿岛的政府军火药库,由此揭开了西南战争的序幕。
当时西乡隆盛并不在鹿儿岛,他与此事并无瓜葛,他很愤然,长叹一生英明就此成为叛军,并回到鹿儿岛统率士族们,以"质问政府"为名挥军北上,并在熊本城与政府军爆发激战。
二战时切腹的日本军人
最后政府军击败了西乡隆盛的军队,西乡隆盛不得不退回鹿儿岛,并在负伤的情况下拜托手下砍下自己的首级。一个明治时代最为提倡武士道切腹、并将“武士道”思想带入军队,把“切腹”奉为最高理想的西乡隆盛,也没有切腹的勇气,想想实为讽刺,这对他在日本的历史地位,也打了一个不小的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