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氏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氏统治时期,完成了华夏民族由远古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过渡,轩辕氏历经两次战役,完成了九州一统,是远古诸部族完成了第一次大融合,建立了华夏民族,为日后的中华民族奠定了基础。
神农氏统治末期,中央政权无力约束天下,因而群雄并起,诸部互相征伐,经历几番大战之后,九州大地被三股势力占据,分别是,中原地带的黄帝,也就是轩辕氏,盘踞太行山以西的炎帝,以及割据东方的九黎部落的首领蚩尤。

中华民族向来以炎黄子孙自居,但事实上华夏民族的这两位始祖黄帝与炎帝。在那个时代相处的并不融洽,坦言之他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为争夺天下之主的位置,华夏部族的这两大始祖集团进行了阪泉之战。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是这样记载的: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阪泉之战发生于神农氏统治末期,这一时期,依托原始农业发明所开创的氏族制度,已然走向了末路,远古诸部族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日益加剧,频繁的战乱严重影响了先民的日常生产,社会分化日益加剧,神农氏无法依托氏族制度来调节社会矛盾。
因而,诸部为解决问题,只能凝聚亲属部族结成联盟,以此来形成强大的结合体,轩辕氏应运而生,率领部族联盟用武力征服不顺从者。随着地盘的不断扩大,与占据太行山以西的炎帝部落联盟产生了纠纷,阪泉之战由此爆发。
在《列子·黄帝》中对此战场景是这样描述的:
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 、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此以力使禽兽者也。
《大戴礼·五帝德》中也记载道:
与赤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
从史料中不难看出,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在战前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当然,文中所言的猛兽,并非真的禽兽,而是指远古诸部族的图腾,两方势力在阪泉总共进行了三次战役,最终,以轩辕氏部族的胜利告终。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融合的文明,在轩辕氏时代除了炎黄二部以外,华夏大地还存在另外一股势力,那就是割据东方的九黎部,在解决了内部矛盾之后,轩辕氏的下一个目标,便是蚩尤率领的东夷九黎部。
距今4600年前,两大势力之间,爆发了涿鹿之战,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是这样记载的: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蚩尤所率领的九黎部族麾下有81个部落,为了寻求发展向西进发,与占据中原地带的轩辕氏华夏集团发生了冲突,双方此时争夺目标,应该是豫中。因为,涿鹿之战初期,蚩尤的攻击目标是位于豫东的炎帝部落。
蚩尤率领的部落联盟由于生产力水平较华夏集团略高一筹,武器制作精良又勇猛善战,于是所向披靡,因而留下“铜头铁额”、“威震天下”的英名。炎帝部落无法抵挡、节节败退,在蚩尤大军的扫荡下,居地全失,连一个角落也没留下,本着同一联合体应互相救助的原则,炎帝求救于黄帝,引发了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与阪泉之战并不相同,阪泉之战主语部族内部矛盾,而逐鹿之战则是两大外部集团的碰撞,因而此战非常惨烈,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的神话传说。如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蚩尤作大雾弥漫三天三夜,黄帝之臣风后在北斗星座的启示下,发明了指南车,才冲出大雾。
还传说黄帝在困境中得到玄女的帮助,制作了80面夔皮鼓,夔是东海中的神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黄帝用其皮蒙鼓,用雷兽之骨作鼓槌,“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逐鹿之战持续的时间并不短暂,最终,轩辕氏取得了冀州之野决战的胜利,斩杀了蚩尤,统一了华夏九州,被后尊为五帝之首。不过,轩辕氏虽然胜利了,但战后却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被后世赋予了许多神话传说。
如旱神女魃制止了大风雨后神力大减,“不得复上”,应龙参战以后,也“不得复上”,天上“无复作雨者”,使地上连续大旱数年。当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神话背后的故事,被逐步揭开神秘的面纱。
环境考古学家研究表明,在距今5000至4000年左右是自然环境又一次大变化时期,不断升高的气温,持续不断的冰川融化与降雨均骤然停止。距今5000年前后,从辽东半岛到长江三角洲都留下海退的遗迹,以后,距今4700年开始又发生了小的波动。涿鹿之战中,那些被巫术呼唤来的暴风雨及其后的干旱,正与气候由平稳到发生波动的情况相合,可见这些神话不是全无根据的,它确实浓缩了对过去的回忆。
阪泉之战解决了部族内部矛盾,使亲缘部族联盟向新型联合体进化,为日后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逐鹿之战,则是史前文明中,不同部族的同化,融合的体现,为日后汉族的形成提供了沃土,同时,也扩大了华夏族的领地。
五帝之首——轩辕氏的生平事迹
揭秘:历史上的神农氏与炎帝是否为同一人
揭秘:女娲神话背后的真实写照
揭秘:史书中最早的创世神——伏羲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