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黄河“铁牛”出土33年,为何一直露天放置无人保护?专家:不敢动

作者:树人谈史

唐朝是封建社会的顶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取得了空前成就,其影响力至今依然存在,现在华人在海外的聚居地也被称为“唐人街”。而开元年间则是整个唐朝的最高峰,此时的唐朝国力达到最鼎盛的时刻,其影响力最远辐射至西亚和欧洲地区,形成了“万国趋河洛”的辉煌盛世。

黄河“铁牛”出土33年,为何一直露天放置无人保护?专家:不敢动

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开元盛世的辉煌早已成为过眼云烟,后世的人们只能从史书的只言片语中,去感受这个在杜甫诗歌中“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盛世景象。不过,随着黄河开元“铁牛”的出土,使得现代的人们对开元盛世的辉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四尊巨大的铁牛,不仅仅代表着开元时期的辉煌鼎盛,更蕴含着古代先民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惊人的创造力。

蒲州自古就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西临黄河,南依中条山,历代朝廷都在此建造渡口。到了唐朝开元六年,随着蒲州城被唐玄宗设为中都,成为与长安和洛阳同样重要的城池,原有的竹藤连舟桥已经无法满足通行的需要。唐玄宗决定建造一座史无前例的巨大桥梁,为此几乎动用了唐朝全部的生铁产量,在蒲津渡修建了一座长达数公里的铁索连舟桥。

黄河“铁牛”出土33年,为何一直露天放置无人保护?专家:不敢动

开元十三年,唐玄宗为了加强对河东地区的统治,命令兵部尚书张说负责在蒲津渡修建铁索桥。张说将蒲津渡原有的木桩拆除,调用了唐朝80%的生铁产量,铸造出了四尊巨大无比的铁牛代替木桩,再以铁索连舟的方式架成了一座长达数公里的巨大浮桥。从此之后天堑变通途,蒲津渡成为连接黄河东西两岸的重要通道,齐地的盐秦地的铁都通过蒲津渡流通向全国各地。直到数百年后,黄河因泥沙改道,此桥才逐渐废弃,逐渐被深深埋进黄河古道的泥沙中。

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的考古人员通过大量走访调查后,探明了黄河铁牛埋藏的具体位置,在经过长达数月的发掘之后,终于将这四尊巨大的铁牛挖了出来,在考古界引起了巨大震动。在此之前,人们一直都知道黄河有镇河铁牛的传说,可是却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真的能把这镇河铁牛捞出来。可是,随着黄河铁牛的出世,如何对它进行保护成了一件难事。

黄河“铁牛”出土33年,为何一直露天放置无人保护?专家:不敢动

铁牛本身重达30吨,背后用来固定铁索的铁柱加上底座重达40吨,如此算来,一尊黄河铁牛的重量就高达70吨。除此之外,在铁牛旁边还有一尊栩栩如生的铁人,无论是牛还是人,都堪称是一件珍贵至极的艺术瑰宝。很难令人想象,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当时的人们居然就能够铸造出如此形神兼备的铁质雕像,每一个参观过黄河铁牛的人都对此叹为观止。

黄河铁牛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宝,可是这些重达70吨的黄河“铁牛”,至今已经出土33年了,为何却一直露天存放无人保护?难道不怕被人偷走吗?其实,专家们对此也感到为难,不是他们不愿意保护铁牛,而是因为实在不敢动这几尊铁牛因为。铁质文物的保护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大难题,如果不能妥善保护,还不如保持原样,以免对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二次伤害。

黄河“铁牛”出土33年,为何一直露天放置无人保护?专家:不敢动

铁牛出土之后,考古专家就开始研究如何保护铁牛,可是却始终想不到什么好的方法。考虑到沧州铁狮子“镇海吼”的教训,最后山西省文物局的专家拍板决定:就地保护。也就是说,把这些铁牛在出土的地方原地提升12.2米,然后在修建一个公园露天存放,任凭风吹雨淋,不采取人为手段干预。虽然这种保存方式很粗犷,可是确实很好地将铁牛保存了下来。

铁牛出土至今已经33年时间了,如果去参观过的人都会发现,在这十数年的时间里,铁牛并没有遭到风吹雨淋的伤害。其实,仔细想想也是正常,因为铁牛在沉入黄河之前,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风吹雨淋,不是一样完好无损。如今不过是恢复了铁牛从前的模样,自然不会对铁牛造成二次伤害。

黄河“铁牛”出土33年,为何一直露天放置无人保护?专家:不敢动

当年沧州城外的矗立了上千年的铁狮子“镇海吼”,就是因为有专家怕铁狮子淋雨,所以给它上面盖了一个凉亭,结果没想到凉亭阻挡了水汽蒸发,反而加速了铁狮子的锈蚀程度,造成了难以避免的损害。而黄河铁牛就地保护,看似没有保护,实际上是对黄河铁牛最大的保护。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多么的强大,千年前铸造的铁牛至今仍然完好无损,实在令人钦佩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