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浅谈我对小说《棋王》的两点看法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新崛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也很特别的作家,他叫阿城,据说全名是钟阿城。

阿城是一个很特别的作家,他不同于那个年代的多数作家,尽写些哭哭啼啼的文学,那时候有个说法叫做“伤痕文学”,就是形容这种文学类型的。

说实话,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文学也可以说是一种恐怖文学,为什么我要这么说?

把自己的伤痕撕出来给人看,还大喊大叫说很痛。这不恐怖吗?恐怖之余还非常的弱者!

这也难怪当年邓公对这类文学下了一个定义:哭哭啼啼没有出息!

这就是大实话!

谁没有受过苦吗?就那些文人很特别吗?真是大惊小怪!

所以,阿城在那种条件下,横空出世,带来了让他名载当代文学的作品《棋王》。

浅谈我对小说《棋王》的两点看法

阿城《棋王》故事写得十分耐看,文笔朴素,话不多说,下面这就是他的作品简介。

浅谈我对小说《棋王》的两点看法

看完《棋王》以后,里面最让我欣赏就是有两个优点。

第一,用平视的态度去看“王一生”。

前面已经说了,那个时期的文学大家可以去看,哭哭啼啼的背景是一致的,但是写作者对于这种“哭哭啼啼”是什么态度,区别很大。

有些作品把个人那股心酸痛苦、不平愤懑,简直满到溢出。我一开始看这种大声叫苦的作品,就有不舒服的感觉。

我在想,你受苦了不假,但是你这种姿态就天然有理吗?世上很多人都在受苦,难道别人农民一辈子受苦就属于活该?你在人生的一个阶段受苦就是天道不公?人家就天生活该受苦,你走运认识了几个字、懂了点知识,就成了天生该享福的金命?你是什么下凡的文曲星吗?

浅谈我对小说《棋王》的两点看法

当然,没有人愿意受苦,也没有人活该受苦,如果放我身上我也会觉得很难受,我也会说“生活中有如此这般的情况,太难了”。

但是,我们要明白一点,这跟“我就不应该承受这种困难,我是过更高级的生活的上等人,可我居然受了基层的苦了,所以我委屈加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

阿城的作品《棋王》作者置身事外,用平淡的笔去描述王一生,挖掘他的内心,并且从头到尾没有偏向后一种态度,哪怕他写王一生吃饭多么小心,家庭条件怎么不好,他从没去弄出一点“王一生天纵奇才竟然过得这么辛苦”的酸气怨气,反而给了王一生那种随意还带点混不吝的态度。

辛苦就辛苦呗,但是诚实劳动,好好努力工作不也有口饭吃?那不就行了,满足了。

第二, 用平视的态度去看“棋”。

在我看来,王一生之所以说没有“忧”,但是又要“解闷”,好像自相矛盾,就来自这种平视的态度。

首先他承认人有精神宣泄、追寻智识乐趣的需要,所以他要下棋;但是呢,这也无非就是解闷,不要把它捧到太高,你肚子饿了不也有吃饭的需要?吃就是了。你苦闷了有发泄的需要?下棋发出来就是了。

他拒绝把它抬高到“忧”这个层次,甚至对那些把精神追求浪漫化、高级化的文人表露出些许的嘲讽。一旦“我”有往酸文假醋的方向去解读的意思,王一生就不接茬。但是后来遇到画家,画家解释自己画画的原因时,只是简单地说“不画画心里怪烦的”,王一生反而一怔,有种知己的感觉。

所以当年有人评价阿城的《棋王》有道家里面的东西在其中。

这种要精神但是不神话精神的态度,跟“要生存但也别太较劲”就形成一对温和互补,而不是常见的写作者会做的把“物质”和“精神”尖锐对立起来。这两个的关系有相对的一面,但也有互相包容的一面,让《棋王》整体呈现透彻但是淡然的温厚气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