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汉唐釉陶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在郑州举行——罕见珍品首次面世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王惟一

4月7日,一场筹备已久的“大朴至美——丝绸之路汉唐釉陶艺术展”在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开幕;由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古陶瓷专业委员会、河南省非国有博物馆协会主办,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承办的“汉唐釉陶学术研讨会”也同期举行。数十位省内外专家学者、收藏家齐聚一堂,赏釉陶,论学术,分享最新研究观点,使汉唐釉陶的研究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现场:釉陶罕见珍品 改变学界认知

4月7日,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大咖云集,高朋满座。来自省内外的数十位古陶瓷专家一起参观了“大朴至美——丝绸之路汉唐釉陶艺术展”,不时拍照、讨论,气氛十分热烈,几件首次面世的珍品更是引发了专家们的极大兴趣。

玻璃展柜中,一件汉代蓝釉陶灶令专家们发出了啧啧惊叹。据了解,汉代陶灶施釉的不多,施蓝釉的更是极为罕见。此前学界认为蓝釉起始于唐代长沙窑和巩义窑,而这件器物经科学测定,年代可确定为西汉时期,这就改变了学界以往的认知,把蓝釉出现的时间从唐代提前到了汉代。

汉唐釉陶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在郑州举行——罕见珍品首次面世

汉代铜红釉陶井、陶羊圈

展厅另一侧的汉代铜红釉陶井、陶羊圈,也打破了学界以往的认识。此前学界普遍认为铜红釉在晚唐至五代时期发源于长沙窑,而这两件器物经科学测定,为东汉时期器物,这就把铜红釉的烧制时间提前了800年左右。这些首次面世的罕见珍品,为汉唐釉陶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据了解,本次汉唐釉陶艺术展共有200多件展品,展期将持续至今年年底,社会公众可免费前往参观。

研讨:大咖齐聚论学术

4月7日、8日,由省文物考古学会古陶瓷专业委员会、省非国有博物馆协会主办的“汉唐釉陶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南开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釉陶器的历史与发展、工艺特点、对外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宣读了《临淄战国齐墓出土釉陶罍的科技检测与釉陶起源》《汉代复色低温铅釉陶器》《北朝釉陶》《唐人酒盏》《汉代低温釉陶工艺诸问题概说》《隋唐洛阳城出土唐三彩迁徙》《巩义黄冶窑瓷器与釉陶器》《铅釉陶瓷简论》等重要学术报告,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并围绕汉唐釉陶这一主题进行了全面的学术探讨与交流碰撞。

汉唐釉陶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在郑州举行——罕见珍品首次面世

北朝 黄釉人物扁壶

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所长任志录表示,以汉唐釉陶为主题的展览和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尚属罕见,“应该是第一次”。这样的专题研讨,可以使学界对汉唐釉陶的学术认知得到进一步提升,并填补一些学术上的空白。

意义:民间官方组cp 交流互补

省非国有博物馆协会与省文物考古学会,也是首次“组cp”搞活动。

省文物考古学会执行会长孙新民表示,近些年,国家很重视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出台了发展意见和扶持办法;非国有博物馆自身也在不断进步,数量持续增长,一些民间藏品补充了国有博物馆的收藏,很有意义。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是其中的佼佼者,每年办不同的主题展览,免费对公众开放,去年还举办了北方古代陶瓷品鉴会暨研讨会,为非国有博物馆举办学术活动做了很好的表率。今年,省文物考古学会与省非国有博物馆协会首次合作举办学术活动,两者很好地互补,学术理论与实物资料相结合,对汉唐釉陶的研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省非国有博物馆协会理事长、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馆长何飞表示,学术研究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但很多非国有博物馆更注重收藏而疏于学术整理,导致学术研究成为非国有博物馆的一个短板。“省文物考古学会古陶瓷专业委员会是一个很专业的官方学术团体,这次能跟他们合作办研讨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有助于非国有博物馆增强学术意识、提升学术水平。”

据何飞透露,“大朴至美——丝绸之路汉唐釉陶艺术展”已收到长沙市博物馆的借展邀请,将在今年下半年前往长沙进行展览。“非国有博物馆的藏品走出去,进入国有博物馆进行展览,未来将成为一个趋势和常态。毕竟,非国有博物馆藏品对于国有博物馆来说是个很好的补充,两者交流展览,可以让民间珍贵藏品被更多人看到,也对学术研究起到补充作用”。

↓汉唐釉陶艺术展部分展品↓

汉唐釉陶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在郑州举行——罕见珍品首次面世

汉代绿釉酒樽

酒樽是我国古代较为常见和流行的一种器具,最早出现于西周,经历代发展,其款式变得多种多样。其做工精美,用料考究,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观赏性,盛行于秦汉。不仅可以用来盛放美酒还兼作贮存食物的盛器。这件汉代陶樽采用博山炉形盖,广口,窄方唇,筒式体。以模印花纹为饰,腹体两端凸起弦纹,并饰以虎、熊等动物图案,图案清晰精美,动物形象栩栩如生。腹部贴有对称铺首耳,器盖上部堆塑凸起山峰图案,极具立体美感。底部为三只熊形矮足,憨态可掬。

汉唐釉陶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在郑州举行——罕见珍品首次面世

汉代蓝釉陶灶

陶灶在汉代墓葬中大量发现,但施釉者为少,而施蓝釉者极为罕见。学界认为蓝釉起始于唐代长沙窑和巩义窑。在此之前极少发现陶瓷器上施蓝色釉彩。特别是在汉代陶灶上施以蓝釉者,此件器物亦属少见。经上海捍真陶瓷科技有限公司对此件器物测定,可确定为西汉时期器物。

汉唐釉陶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在郑州举行——罕见珍品首次面世

汉代绿釉陶楼

两汉时期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各地豪门大族为加强防范,常自行兴建大型塔楼,有的高达九层。高楼的盛行,一是军事守卫的需要,便于观察敌情。同时也与汉代崇尚高台有关,汉代道学家公孙卿说过:"仙人好楼居"。认为仙人都是住在高楼之处,故汉代贵族豪强热衷修建高楼。由于东汉时期丧葬制度趋向世俗化,古典礼俗的冥器绝迹,才出现了反映贵族豪强和庄园地主生前享用的物品进行随葬。这种汉代楼阁式建筑明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与风俗,再现汉代楼阁式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汉唐釉陶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在郑州举行——罕见珍品首次面世

北朝褐釉点彩四系罐

此罐可以视为最初的点彩工艺,但已经运用的非常纯熟。整个图案分布均匀,亮点突出。户部围绕罐口一圈点彩,呈众星托月状。系柄部点彩垂线星花。三朵点化梅花成整个图案的亮点。这种点彩工艺出现在汉代,经隋唐传习,至宋代成熟。此罐可视为北朝点彩工艺的精品。

汉唐釉陶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在郑州举行——罕见珍品首次面世

唐三彩坐狮

此狮造型独特,一雌狮坐于墩台,通体施洒黄、白、蓝釉彩。狮左前爪抬起抚面,头侧低扭动,怀中卧一小狮。整体造型萌动可爱且富于动感,与传统狮子造型的狰狞威武截然不同。特别是蓝彩出现在三彩器中,一般认为是钴料在陶瓷釉料中最初使用。有一种说法,狮子是随着佛教的东进而传入我国,之后被迅速地本土化。此后狮子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瑞兽之一,大量的出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影响至今未艾。

汉唐釉陶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在郑州举行——罕见珍品首次面世

唐代三彩吸杯

吸杯是唐代文人士大夫发明的一种造型独特、以情趣取胜的酒具。吸杯的最大特点是自带固定吸管,这一条弯管的末端接于杯底中心,通过一个圆孔与杯内相通,管身斜伸在杯侧,呈“s”形翘起,饮酒时,将嘴唇吮住长管的端头,由此把杯中酒吸入口内。由于昂起在杯侧的吸管在造型上近似象鼻,所以也称为“象鼻杯”。杯底圆孔的一侧会贴饰一个立体的龟,以其身躯挡住孔口。这样,饮酒时,但见酒水渐渐减少,却不见其具体去向,更显得多一分情趣。

汉唐釉陶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在郑州举行——罕见珍品首次面世

唐三彩塔式罐

塔式罐作为一种受佛教及佛塔造型影响产生的一种特殊明器,在唐朝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作为佛教的产物、厚葬的体现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信仰的载体,被唐代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所推崇。对于这种具有社会普遍性器物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当时的社会风气及历史文化面貌。本馆所收藏的这件唐三彩塔式罐,从造型到纹饰都显出唐代工匠高超的艺术水准和制作水平。特别是在外壁刻写的“二十四孝”故事中的董永自卖自身故事更增添此藏品的历史文化价值,器物整体贴塑,色彩艳丽,实为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汉唐釉陶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在郑州举行——罕见珍品首次面世

唐三彩扁壶

高20厘米。这件三彩扁壶,色彩炫丽,流淌自然,在唐代三彩器中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扁壶是唐朝时饮酒所用酒具的一种,是由西域游牧民族传入中原地区的一种器物,宜于在骑马征战中使用。此扁壶中间模印有一女子饮酒图。为唐时所盛行的“胡姬当垆”、“樽杓挹酒”饮酒风习的真实记录。这件三彩扁壶中所再现的胡姬迷离的醉态,思乡的哀愁,令饮者观者为之同情,为之动容。

来源:大河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