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用戶端記者 王惟一
4月7日,一場籌備已久的“大樸至美——絲綢之路漢唐釉陶藝術展”在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開幕;由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古陶瓷專業委員會、河南省非國有博物館協會主辦,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承辦的“漢唐釉陶學術研讨會”也同期舉行。數十位省内外專家學者、收藏家齊聚一堂,賞釉陶,論學術,分享最新研究觀點,使漢唐釉陶的研究水準得到進一步提升。
現場:釉陶罕見珍品 改變學界認知
4月7日,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大咖雲集,高朋滿座。來自省内外的數十位古陶瓷專家一起參觀了“大樸至美——絲綢之路漢唐釉陶藝術展”,不時拍照、讨論,氣氛十分熱烈,幾件首次面世的珍品更是引發了專家們的極大興趣。
玻璃展櫃中,一件漢代藍釉陶竈令專家們發出了啧啧驚歎。據了解,漢代陶竈施釉的不多,施藍釉的更是極為罕見。此前學界認為藍釉起始于唐代長沙窯和鞏義窯,而這件器物經科學測定,年代可确定為西漢時期,這就改變了學界以往的認知,把藍釉出現的時間從唐代提前到了漢代。

漢代銅紅釉陶井、陶羊圈
展廳另一側的漢代銅紅釉陶井、陶羊圈,也打破了學界以往的認識。此前學界普遍認為銅紅釉在晚唐至五代時期發源于長沙窯,而這兩件器物經科學測定,為東漢時期器物,這就把銅紅釉的燒制時間提前了800年左右。這些首次面世的罕見珍品,為漢唐釉陶的學術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據了解,本次漢唐釉陶藝術展共有200多件展品,展期将持續至今年年底,社會公衆可免費前往參觀。
研讨:大咖齊聚論學術
4月7日、8日,由省文物考古學會古陶瓷專業委員會、省非國有博物館協會主辦的“漢唐釉陶學術研讨會”成功舉行,來自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南開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機關的數十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釉陶器的曆史與發展、工藝特點、對外交流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讨。學術研讨會上,專家們宣讀了《臨淄戰國齊墓出土釉陶罍的科技檢測與釉陶起源》《漢代複色低溫鉛釉陶器》《北朝釉陶》《唐人酒盞》《漢代低溫釉陶工藝諸問題概說》《隋唐洛陽城出土唐三彩遷徙》《鞏義黃冶窯瓷器與釉陶器》《鉛釉陶瓷簡論》等重要學術報告,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并圍繞漢唐釉陶這一主題進行了全面的學術探讨與交流碰撞。
北朝 黃釉人物扁壺
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所長任志錄表示,以漢唐釉陶為主題的展覽和學術研讨會,在國内尚屬罕見,“應該是第一次”。這樣的專題研讨,可以使學界對漢唐釉陶的學術認知得到進一步提升,并填補一些學術上的空白。
意義:民間官方組cp 交流互補
省非國有博物館協會與省文物考古學會,也是首次“組cp”搞活動。
省文物考古學會執行會長孫新民表示,近些年,國家很重視非國有博物館建設,出台了發展意見和扶持辦法;非國有博物館自身也在不斷進步,數量持續增長,一些民間藏品補充了國有博物館的收藏,很有意義。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是其中的佼佼者,每年辦不同的主題展覽,免費對公衆開放,去年還舉辦了北方古代陶瓷品鑒會暨研讨會,為非國有博物館舉辦學術活動做了很好的表率。今年,省文物考古學會與省非國有博物館協會首次合作舉辦學術活動,兩者很好地互補,學術理論與實物資料相結合,對漢唐釉陶的研究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省非國有博物館協會理事長、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館長何飛表示,學術研究是博物館的重要職能之一,但很多非國有博物館更注重收藏而疏于學術整理,導緻學術研究成為非國有博物館的一個短闆。“省文物考古學會古陶瓷專業委員會是一個很專業的官方學術團體,這次能跟他們合作辦研讨會,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有助于非國有博物館增強學術意識、提升學術水準。”
據何飛透露,“大樸至美——絲綢之路漢唐釉陶藝術展”已收到長沙市博物館的借展邀請,将在今年下半年前往長沙進行展覽。“非國有博物館的藏品走出去,進入國有博物館進行展覽,未來将成為一個趨勢和常态。畢竟,非國有博物館藏品對于國有博物館來說是個很好的補充,兩者交流展覽,可以讓民間珍貴藏品被更多人看到,也對學術研究起到補充作用”。
↓漢唐釉陶藝術展部分展品↓
漢代綠釉酒樽
酒樽是我國古代較為常見和流行的一種器具,最早出現于西周,經曆代發展,其款式變得多種多樣。其做工精美,用料考究,既有實用性,又有藝術觀賞性,盛行于秦漢。不僅可以用來盛放美酒還兼作貯存食物的盛器。這件漢代陶樽采用博山爐形蓋,廣口,窄方唇,筒式體。以模印花紋為飾,腹體兩端凸起弦紋,并飾以虎、熊等動物圖案,圖案清晰精美,動物形象栩栩如生。腹部貼有對稱鋪首耳,器蓋上部堆塑凸起山峰圖案,極具立體美感。底部為三隻熊形矮足,憨态可掬。
漢代藍釉陶竈
陶竈在漢代墓葬中大量發現,但施釉者為少,而施藍釉者極為罕見。學界認為藍釉起始于唐代長沙窯和鞏義窯。在此之前極少發現陶瓷器上施藍色釉彩。特别是在漢代陶竈上施以藍釉者,此件器物亦屬少見。經上海捍真陶瓷科技有限公司對此件器物測定,可确定為西漢時期器物。
漢代綠釉陶樓
兩漢時期随着莊園經濟的發展,各地豪門大族為加強防範,常自行興建大型大廈,有的高達九層。高樓的盛行,一是軍事守衛的需要,便于觀察敵情。同時也與漢代崇尚高台有關,漢代道學家公孫卿說過:"仙人好樓居"。認為仙人都是住在高樓之處,故漢代貴族豪強熱衷修建高樓。由于東漢時期喪葬制度趨向世俗化,古典禮俗的冥器絕迹,才出現了反映貴族豪強和莊園地主生前享用的物品進行随葬。這種漢代樓閣式建築明器,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與風俗,再現漢代樓閣式建築的風格和特點。
北朝褐釉點彩四系罐
此罐可以視為最初的點彩工藝,但已經運用的非常純熟。整個圖案分布均勻,亮點突出。戶部圍繞罐口一圈點彩,呈衆星托月狀。系柄部點彩垂線星花。三朵點化梅花成整個圖案的亮點。這種點彩工藝出現在漢代,經隋唐傳習,至宋代成熟。此罐可視為北朝點彩工藝的精品。
唐三彩坐獅
此獅造型獨特,一雌獅坐于墩台,通體施灑黃、白、藍釉彩。獅左前爪擡起撫面,頭側低扭動,懷中卧一小獅。整體造型萌動可愛且富于動感,與傳統獅子造型的猙獰威武截然不同。特别是藍彩出現在三彩器中,一般認為是钴料在陶瓷釉料中最初使用。有一種說法,獅子是随着佛教的東進而傳入我國,之後被迅速地本土化。此後獅子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被認為是瑞獸之一,大量的出現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其影響至今未艾。
唐代三彩吸杯
吸杯是唐代文人士大夫發明的一種造型獨特、以情趣取勝的酒具。吸杯的最大特點是自帶固定吸管,這一條彎管的末端接于杯底中心,通過一個圓孔與杯内相通,管身斜伸在杯側,呈“s”形翹起,飲酒時,将嘴唇吮住長管的端頭,由此把杯中酒吸入口内。由于昂起在杯側的吸管在造型上近似象鼻,是以也稱為“象鼻杯”。杯底圓孔的一側會貼飾一個立體的龜,以其身軀擋住孔口。這樣,飲酒時,但見酒水漸漸減少,卻不見其具體去向,更顯得多一分情趣。
唐三彩塔式罐
塔式罐作為一種受佛教及佛塔造型影響産生的一種特殊明器,在唐朝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作為佛教的産物、厚葬的展現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信仰的載體,被唐代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平民百姓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人所推崇。對于這種具有社會普遍性器物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好的把握當時的社會風氣及曆史文化面貌。本館所收藏的這件唐三彩塔式罐,從造型到紋飾都顯出唐代工匠高超的藝術水準和制作水準。特别是在外壁刻寫的“二十四孝”故事中的董永自賣自身故事更增添此藏品的曆史文化價值,器物整體貼塑,色彩豔麗,實為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唐三彩扁壺
高20厘米。這件三彩扁壺,色彩炫麗,流淌自然,在唐代三彩器中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扁壺是唐朝時飲酒所用酒具的一種,是由西域遊牧民族傳入中原地區的一種器物,宜于在騎馬征戰中使用。此扁壺中間模印有一女子飲酒圖。為唐時所盛行的“胡姬當垆”、“樽杓挹酒”飲酒風習的真實記錄。這件三彩扁壺中所再現的胡姬迷離的醉态,思鄉的哀愁,令飲者觀者為之同情,為之動容。
來源:大河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