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始皇
一、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年—前210年):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战略家。他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对内修筑万里长城。他是第一个完成了中国大统的君主,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王,故称“始皇”。
公元前259年—前210年,耗时十年,在他的领导下先后灭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政权。统一六国后,他力修水利和发展农业,命令开凿河渠以沟通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运河最终在公元前219年—前215年修成。灭掉六国后,他又着手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丰功至伟,被明朝大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汉武帝
二、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西汉的第7位皇帝,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
汉武帝在位期间,南平两越、北伐匈奴、经营西域、通西南夷、东定朝鲜,建立了空前辽阔的疆域,奠定了中华的疆域版图。他先后十余次打退了匈奴对中原的大入侵,让当时的西汉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有了广阔生存空间,开拓疆土196万多平方公里;在他的领导下,西汉王朝创立了一套系统完整而且体现着法家之“以法治国,不避亲贵”的政治制度,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华夏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在他的领导下,制订设计了目光远大的外交战略,并通过文治武功使西汉帝国成为当时亚大陆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汉武帝时期,国力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其文明程度居世界前列,被后人称为“汉武盛世”
康熙帝
三、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满清第4位皇帝,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战略家,1661年至1722年在位,年号“康熙”。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以实现国土的完整和统一为目标,在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公元1683年发动海战收复台湾;公元1689年挫败沙俄侵略军,以满、俄和拉丁文三种文字签订《尼布楚条约》,以拉丁文本为双方共同签署的正式的文本。从而确保了中国对黑龙江流域的主权;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他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标榜仁政,笼络汉族士人,同时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废除了残忍的陪葬制,他心系民生,亲自6下江南视察漕运、水灾。鼓励农业建设和发展,使清朝的垦田面积扩大了2-3倍,而粮食价格却大大下降。他是中华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坚定捍卫者,统一台湾,开拓疆土,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被尊称其为“千年一帝”。
唐太宗
四、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649年)唐朝第2位皇帝,年号“贞观”,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位期间,他广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他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他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他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收复中华大片疆土。他设立安西四个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了至高的尊号“天可汗”。
李世民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唐朝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他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他“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从而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唐太宗强调以民为本,所以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均走在世界的前列,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位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