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始皇
一、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年—前210年):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戰略家。他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對内修築萬裡長城。他是第一個完成了中國大統的君主,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王,故稱“始皇”。
公元前259年—前210年,耗時十年,在他的上司下先後滅南韓,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大業,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政權。統一六國後,他力修水利和發展農業,指令開鑿河渠以溝通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運河最終在公元前219年—前215年修成。滅掉六國後,他又着手統一度量衡、貨币、文字,豐功至偉,被明朝大思想家李贽譽為“千古一帝”。
漢武帝
二、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前87年),西漢的第7位皇帝,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文學家。
漢武帝在位期間,南平兩越、北伐匈奴、經營西域、通西南夷、東定北韓,建立了空前遼闊的疆域,奠定了中華的疆域版圖。他先後十餘次打退了匈奴對中原的大入侵,讓當時的西漢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有了廣闊生存空間,開拓疆土196萬多平方公裡;在他的上司下,西漢王朝創立了一套系統完整而且展現着法家之“以法治國,不避親貴”的政治制度,這種法制傳統,成為此後二千年間華夏帝國制度的基本範式;在他的上司下,制訂設計了目光遠大的外交戰略,并通過文治武功使西漢帝國成為當時亞大陸的政治和經濟中心。
漢武帝時期,國力昌盛,人民安居樂業,其文明程度居世界前列,被後人稱為“漢武盛世”
康熙帝
三、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烨(1654年—1722年),滿清第4位皇帝,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戰略家,1661年至1722年在位,年号“康熙”。他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内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以實作國土的完整和統一為目标,在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公元1683年發動海戰收複台灣;公元1689年挫敗沙俄侵略軍,以滿、俄和拉丁文三種文字簽訂《尼布楚條約》,以拉丁文本為雙方共同簽署的正式的文本。進而確定了中國對黑龍江流域的主權;三征噶爾丹,并取得勝利。他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标榜仁政,籠絡漢族士人,同時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
康熙皇帝在位期間廢除了殘忍的陪葬制,他心系民生,親自6下江南視察漕運、水災。鼓勵農業建設和發展,使清朝的墾田面積擴大了2-3倍,而糧食價格卻大大下降。他是中華大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堅定捍衛者,統一台灣,開拓疆土,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被尊稱其為“千年一帝”。
唐太宗
四、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649年)唐朝第2位皇帝,年号“貞觀”,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在位期間,他廣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谏;他知人善任,用人唯賢,不問出身;他對内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作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他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收複中華大片疆土。他設立安西四個鎮,與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獲得了至高的尊号“天可汗”。
李世民在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産,耕作有時,促進了唐朝經濟社會的大發展;他重視農業,減輕農民賦稅勞役;他“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進而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為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礎。
唐太宗強調以民為本,是以常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他在位23年,使唐朝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均走在世界的前列,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在位這一時期,被後人稱為“貞觀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