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清,1910年出生于河南商城吴店区申家湾 (今属安徽金寨县) 一户贫农家庭。
1929年徐立清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徐立清不仅从大别山区到天山脚下,转战南北,功绩卓著,而且在政治事件中保护了很多领导,他曾智保周恩来,义救洪学智,为张爱萍平反,全力支持邓小平。
徐立清本来是上将,因为他要求降级,才成为中将,而且还是中将中唯一的一位正兵团级。他一生两袖清风,铁骨铮铮。
1929年8月。
滂沱大雨,狂风吼刮着,在深山一个黑影艰难地踽踽地走着。
天,很黑,几乎伸手不见五指。
路,很远,偏偏又逢凄风苦雨。
但是徐立清就只有一个愿望,参加鄂豫皖红军。
走呀走,走过了不知多少关山险阻;奔呀奔,奔过了不知多少河川道路。
终于,他找到了红军的队伍,并成为了一名年纪很小的红军战士。
作为一名红军战士,徐立清不仅作战勇猛,而且思想进步很快,刚满20岁,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鄂豫皖苏区的战火中,徐立清开始在政治上、军事上展示出了才华。

徐立清历任红一军(军长许继慎,副军长徐向前) 第三十二师经理处书记、红四军 (军长邝继勋,后为徐向前) 十一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红四军三十二团政治处主任、红四军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总卫生部政委。
他参加过鄂豫皖苏区四次反“围剿”、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等重大战役、战斗。
在长征的路上,他作为红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政治部主任领导卫生部,竭尽全力,挽救了无数受伤的红军战士,减少了非战斗减员,这在当时中国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来说,是非常困难得。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以后,徐立清随徐向前西渡黄河,西征长期统治甘肃、宁夏、青海三省的马家军,试图打通与苏联的交通联系,方便抗日。
然而不幸的是,西路军吃了败仗,徐立清在带领数千伤员到祁连山开展游击的时候,不幸被俘。
就这样,徐立清和秦基伟等人被押往甘肃凉州。
在大牢中,徐立清牵头成立了狱中党支部,他的核心工作就是两点:一、做好牺牲的准备,要求大家喊口号,要让群众知道马家军杀的是共产党;二、做好越狱准备,一旦逃出大牢,就要准备长期的游击工作,等到力量扩大了就去寻找主力。
然而没多久,徐立清等人又被押送蒋介石的嫡系胡宗南部队驻地兰州,经过党中央多方营救,徐立清等人终于被释放。
出狱后的徐立清,辗转至刘伯承领导的援西军工作,开始在援西军政治部教育科科长,负责解救、收容失散的原西路军。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徐立清东渡黄河抗日,任八路军一二九师骑兵团政治处主任,开始了开辟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1940年,徐立清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后任陕甘宁留守兵团新编第四旅政委,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
1947年7月31日,西北野战军成立,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
在这段时间里,徐立清参加了保卫延安和解放大西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48年5月,徐立清与罗元发、副司令员张贤约在陇东黄土高原屯字镇同敌军血战。
敌军的飞机在屯字镇上空低飞扫射,狂轰滥炸,徐立清在战场上与敌人展开了七八次拉锯战,苦战了一整天。
次日,敌军又派10架飞机前来轰炸,到了晚上徐立清与罗元发接到彭德怀的命令才分三批迅速、隐蔽、秘密地从屯字镇南面越过河沟突围,撤出战斗,向东转移,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困。
徐立清是最后撤退的,完成了阻击任务,他给敌人留下了一座空城,这让彭德怀感到吃惊。
这也是西府陇东战役中最激烈的一战。
建国前后,徐立清担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政委,王震任司令员,率部进军新疆。
在新疆,徐立清积极培训骨干干部,成立干部学校、党校,培训和改造起义部队军官,为新疆的安定和新疆早期的党政军建设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5年,全军干部定级,徐立清与罗荣桓主持这项工作。
而早在建国前,徐立清已担任大兵团政委,是正兵团级,他在上报中央军委的报告上写“徐立清副兵团级”。
总干部部罗荣桓部长、赖传珠副部长都知道他是正兵团级,但是徐立清坚决“让级”。
最后彭德怀也不同意,又将徐立清的“副兵团级”改为“正兵团级”。
1955年,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8月毛泽东主席正式签发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
这一事,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当时很多人都希望能得到更高的荣誉,但是在那个年代,很多人都是战功赫赫。
甚至有些人没能正确地意识到问题,一些老干部被评选为少将军衔,都表示不满,闹情绪。
为了做好评衔工作,在罗荣桓的直接领导下,徐立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主持这项工作,他坚决一碗水端平。
当他看到自己被评为上将军衔时,他将自己的名字悄悄“下调”到中将行列。
罗荣桓看到名单后,询问他,表示他完全有资格评上将,于是又把他的名字加到了上将名单中。
最后徐立清又给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写了报告,希望由上将降为中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知道徐立清的事后,大为感慨,也给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写了报告,希望由大将降为上将。
毛泽东收到他二人的信后,赞扬说:“这是一面镜子,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
徐立清得知许光达也要求降级,打电话给他,希望许光达不要受他影响,许光达对他说:“这是我们个人的想法,跟别人没关系,要坚持下去做出榜样来。”
在徐立清的再三恳求下,他被授予中将军衔,排在中将之首,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彭德怀得知这件事时说道:“徐立清不简单啊!没有名利思想!”
后来周恩来亲自找徐立清谈话感叹道:“徐立清是一面镜子,是难得的一位好同志。”
授衔晚宴上,国家主席刘少奇突然叫徐立清的名字,徐立清急忙来到刘少奇跟前。
刘少奇说:“你是一名应该授上将而没授上将军衔的中将。”
徐立清回道:“您是一位没要元帅衔的元帅,我是向您学习!”
而彭德怀跑过来说道:“你们两个都是好样的!都是伟大的共产党人!我比不过你们二位!”
1955年过完以后,徐立清心脏病复发,在工作岗位上累倒了,因此徐立清不得不住院治疗。
他在住院的时候要求总干部部的任免组织工作由宋任穷副部长兼管。
之后,徐立清病情加重,连文件都不能看,只能靠秘书给他读文件的要点。
等到身体稍微恢复一点时,他便找人谈话,组织工作,十分勤奋。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徐立清为自己有病不能坚持工作而深感不安,他向赖传珠建议物色一位年轻的同志接替他的工作。
赖传珠将这个事报告给罗荣桓部长时,罗荣桓表示还是希望徐立清来主持工作。
在生病的这段时间,耽误了一些工作,他只得写信给中央军委写信,请求让位,建议免去他总干部部副部长的职务,以便及时任命新人。
中央军委对徐立清的建议非常重视,经过了研究以后,他们觉得还是需要徐立清出来工作才能服众,并表示愿意等他病好了再来工作,这样的结果让徐立清的思想包袱越来越重。
之后,他多次申请让位,都没有得到批准。
正是由于徐立清曾让级、让衔、让位,所以人们尊敬地称他为“三让将军”。
“文革”期间,曾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政委、与“导弹之父”钱学森搭档过的谷景生被打成“叛徒”,出狱后谷景生找到徐立清,徐立清为他平反做了大量工作。
徐立清在文革时期,保护了邓小平、周恩来,还救了洪学智等人。
1983年1月6日,时任成都军区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委的徐立清病逝于北京,享年73岁。
当时很多人都在徐立清的遗体前痛哭失声,这些人大都是因为他的保护和平反,才能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这也充分说明徐立清德高望重。
在遗体告别仪式上,邓小平最先来到灵柩前,向徐立清的遗体深深三鞠躬。还在病中的徐向前元帅听到徐立清病逝的消息后,夜不能寐,徐向前元帅亲自审查了对徐立清的悼词,并专门附了一封深情的慰问信。
徐立清一生铁骨铮铮,两袖清风,艰苦朴素,平易近人。
源本立清去自清,路遥风霜不计程。惜君征途重谨慎,后继有人慰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