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丛书《地球素颜》蓝色海洋篇之
18、浴火重生(下)
前期导读:母象海豹每天减肥8公斤,体重30天由600降至350公斤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抹香鲸冰棒的世界正发生着剧烈变化。年届三十岁的它现在已不再羸弱,历经各种磨难和艰辛,这个流浪儿已经成为深海中的王者。日渐长大的冰棒体内原始冲动越来越强烈,激励着它再一次冒险。现在,凯库拉群岛最大的抹香鲸群,又将奔向北方雌鲸的聚集地。抹香鲸冰棒现在要去相亲,但它不知道自己要找的对象在哪里,除了另一头雌鲸,冰棒永远不知道答案。在浩瀚的太平洋里充满了机会和挑战,这里有蓝色星球上最深的海沟,冰棒可以随时随地练习潜水,让自己更强大。

海洋一度是世上所有生物的家园,现在或许还有八成生物住在海里,多数海洋生物在人类无法存活的深海出没。地球七大洋中太平洋是最深的。在太平洋西部边缘地带,太平洋板块跟菲律宾板块碰撞被挤入地幔,在地幔层造成了一处巨大的沉陷地带,形成了一处面积巨大的海洋谷地,并产生深达11034米的马里亚纳海沟,比珠穆朗玛峰海拔还要高出2000米有余。如果从海面扔下一块石头的话,要经过一个小时石头才能落到海底最深处,而那仅仅是十一公里的距离。
在海沟后方则隆起高耸的海底山,也就是马里亚纳火山弧周围的海底火山,形成太平洋火环带。这是一处人迹罕至之地。抹香鲸沿着深海传送带向北行进,冰棒和小伙伴来到这里。深海海底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奇异世界,这里也是许多世界上最怪异动物的家,鱼类在幽暗海底闪着光亮。但这里人迹罕至,到过太空的人都比到过这深海海底的人多。抹香鲸冰棒浮上来吸一口气,也是接下来超过一个小时时间中的最后一口。它正要离开温暖明亮的水面,下潜到幽暗寒冷的深海里。阳光只对上层100米的海水有直接的影响,光合作用只有在这里可以进行,珊瑚礁也只能在这里形成。离开这薄薄一层丰富的生命之源,越过了珊瑚礁的边缘,马上就进入了另一个求生不易的世界;在150米以下的海洋就无法行光合作用,这里没有植物,只有动物。这里的动物惯以海雪为食,所以它们所依靠的是水面附近生物,捕捉到的太阳能源所转化的二手能源。
紧靠海床前进,冰棒到深海海底旅行,到一个与其它水域完全分离的世界。天光渐渐昏暗,水深300米的地方坡度渐缓,抹香鲸进入了大陆斜坡,斜坡从海岸起绵延约二百五十公里,坡度极缓,此处已经变得非常黑暗,水中的温度也迅速下降。进入了微明区,这是一个奇异的昏暗世界,许多动物都变得完全透明。在这个微光的世界,动物必须要能看得清楚,同时不希望被敌人看得太清楚。
(排骨虾又名骷髅虾。下图为头部放大,两只大眼睛像是一副拳击手套)一只巨大的排骨虾,也就是麦秆虫,长达十二公分,几乎全身完全透明,头部构造看起来几乎就是两只大眼睛,它正在提高警觉查看有无猎物;另一些甲壳动物是另一种活在微明区的怪物,是许多外星人电影的灵感来源,它与成长中的后代像寄生虫般住在偷来的水母身体中。它那套令人赞叹的双剪及它的一双大眼睛,让甲壳动物成了强而有力的掠食者;就连较高等复杂的生物在微明区都变得透明,乌贼是最高等的无脊椎动物,但是这只乌贼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到水面上去,所以身体不需要像其他在浅水域生活的表亲那么强壮,它就像一个一触即碎的水晶球;在深海里住了各式其它地方找不到的水母,闪亮栉水母的成千上万只细小的纤毛,让它们在无边无际的大海推进。隐身在一片昏暗中,它们盲目地探索猎物的所在。梳子水母伸出长长的黏网捕捉过往的桡脚类动物;最广大的死亡之网则是由管水母所设下,这个鼓动的铃是一群聚生水母的头部,最长可达四十米,几百万只带刺的细胞在海中浮沉。
黑暗中耀眼的灯光都是萤火虫鱿鱼所制造出来的。这种栖息在西太平洋几百米水下的无脊椎动物,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在鱿鱼大家族中它算是小个子成员,只能长到七、八厘米长。栖息在海洋中层带的萤火鱿只能勉强算作深海生物,但它们有着深海生物的特点:可以发光。头足类动物发光器的分布、大小及结构,都随动物垂直分布的深度而不同。萤火鱿的主要发光器长在触手尖端,它们用这些明暗闪烁的光来吸引猎物,然后用强有力的触手抓住猎物。不仅如此,萤火鱿还能用整个身体出演一场精彩的“灯光秀”,不只是触手,它的身体覆盖着许多微小的发光器,可以协调一致地发光,或者交替发光构成无穷无尽的图案。但这样的表演可不是为了引诱猎物,是它在同伴间传递重要信息。
(萤火鱿及其渲染的海滩)萤火鱿这些发光生物的共同点,是发出微弱的蓝色和绿色的光线。水对光的吸收随着光的波长增长而增加,蓝光和绿光的波长短,在水中被吸收得比较少,而波长较长的红光则较容易被吸收,几乎是蓝光的一百倍,而且难以反射,所以深海中红色的物体看起来就和黑色差不多。但只有在幽暗的深海中,才能真正欣赏它们华丽繁复的表演。萤火鱿是一种典型的昼夜垂直洄游动物,白天它们呆在大海深处,晚上它们回到海洋浅层寻找食物,发光的触手在它们上游微明区时可以制造阴影,提供安全保障。它们通常生活在300米的深海,渔夫是抓不到它们的。但是,在每年春天的几个月里,产卵季来临时,千百万只萤火鱿每晚都会到水面上来,游到距离海岸很近的地方产卵。日本富山湾的萤火鱿之所以那么规模盛大,甚至成为世界遗产,是因为富山湾有一个v形的海底山谷,海流经常由下往上涌,把大量萤火鱿推到了浅层,造出这片五光十色的海面。它们会在日出前回到深海,把卵留在浅水域孵化和成长。
在深海海底,抹香鲸的造访,让遍地的螃蟹和铠甲虾在受到惊吓,它们像虾蟹风暴一样升起。在冰棒远去之后,它们又随着海雪飘回海底,从上方缓缓下降。在海面下400米处,出现一片融化的硫磺湖。在融硫湖表面有一条比目鱼,它根本不在乎身处的恶劣环境:200摄氏度的滚烫融硫涌泉对它似乎毫无影响,很浓稠的液体硫磺从它周围涌出。但就算没被融化硫磺烫熟,这条比目鱼也应该会被毒死吧?事实上没有。这家伙真勇健,它逮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只虾子;一只螃蟹也走进融化硫磺,它要被煮熟了。可怜的家伙,它撑得过去吗?不过,它成功地趟过了硫磺湖,它应该获得奖牌,成为海底勇士。但它逃得过比目鱼的猎杀吗?而在硫磺湖底下,就在滚滚涌出的液体硫磺下方,海底四处都是小比目鱼,它们到处游来游去,就好像一群蝴蝶在海底漫天飞舞。没人知道它们为何待在这里。接着出现解答这谜题的线索,是海底有条死鱼,那是中层鱼类,而不是比目鱼。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附近硫磺涌泉有如天然陷阱,路过的鱼被毒死,沉落变成比目鱼的餐点,而比目鱼本身则对这种化学毒液免疫。这是生物奇迹。在这种极端环境存活的全新食物链,它们的数量很惊人。在热泉周围有很多鱼,还都是新物种。
在海底每座火山都有不同生物群、不同的化学作用和环境,因此到处都有新物种和新动物族群。在西北洛塔海底山,在一道巨大喷发柱的边缘,海床开始震动,裂口涌出暗红的岩浆,还有气体磅礴喷发,岩石被推出去。但火山口却有两种虾子,其中之一是新物种,而且数量众多,它们与世无争。不过,也没有其他生物想住在这里,尽管这里有丰沛的食物来源。或许它们被火山喷发吸引,在其他物种为了逃命都避之唯恐不及之地,这种虾子却决定跟着硫磺往下走。一块岩石上面有一只很大的虾子,它落寞地守候在火山口。因此海底火山是海洋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很多生物的家园。在海面附近隆起的海底山,通常会打造出局部环境,营养丰富的底层水借着山坡上升,从珊瑚礁到大量鱼群所有生物都因此受益。但科学家仍不知道,海底山如何变成了珊瑚礁?(待续)
深海视频:人类首次窥探的深海世界:幽灵在跳舞
社科丛书《地球素颜》又头条号“虎卿”原创,且在今日头条首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但不妨碍多多转发和收藏。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虎卿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