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叢書《地球素顔》藍色海洋篇之
18、浴火重生(下)
前期導讀:母象海豹每天減肥8公斤,體重30天由600降至350公斤
鬥轉星移,滄海桑田,抹香鲸冰棒的世界正發生着劇烈變化。年屆三十歲的它現在已不再羸弱,曆經各種磨難和艱辛,這個流浪兒已經成為深海中的王者。日漸長大的冰棒體内原始沖動越來越強烈,激勵着它再一次冒險。現在,凱庫拉群島最大的抹香鲸群,又将奔向北方雌鲸的聚集地。抹香鲸冰棒現在要去相親,但它不知道自己要找的對象在哪裡,除了另一頭雌鲸,冰棒永遠不知道答案。在浩瀚的太平洋裡充滿了機會和挑戰,這裡有藍色星球上最深的海溝,冰棒可以随時随地練習潛水,讓自己更強大。

海洋一度是世上所有生物的家園,現在或許還有八成生物住在海裡,多數海洋生物在人類無法存活的深海出沒。地球七大洋中太平洋是最深的。在太平洋西部邊緣地帶,太平洋闆塊跟菲律賓闆塊碰撞被擠入地幔,在地幔層造成了一處巨大的沉陷地帶,形成了一處面積巨大的海洋谷地,并産生深達11034米的馬裡亞納海溝,比珠穆朗瑪峰海拔還要高出2000米有餘。如果從海面扔下一塊石頭的話,要經過一個小時石頭才能落到海底最深處,而那僅僅是十一公裡的距離。
在海溝後方則隆起高聳的海底山,也就是馬裡亞納火山弧周圍的海底火山,形成太平洋火環帶。這是一處人迹罕至之地。抹香鲸沿着深海傳送帶向北行進,冰棒和小夥伴來到這裡。深海海底是一個前所未見的奇異世界,這裡也是許多世界上最怪異動物的家,魚類在幽暗海底閃着光亮。但這裡人迹罕至,到過太空的人都比到過這深海海底的人多。抹香鲸冰棒浮上來吸一口氣,也是接下來超過一個小時時間中的最後一口。它正要離開溫暖明亮的水面,下潛到幽暗寒冷的深海裡。陽光隻對上層100米的海水有直接的影響,光合作用隻有在這裡可以進行,珊瑚礁也隻能在這裡形成。離開這薄薄一層豐富的生命之源,越過了珊瑚礁的邊緣,馬上就進入了另一個求生不易的世界;在150米以下的海洋就無法行光合作用,這裡沒有植物,隻有動物。這裡的動物慣以海雪為食,是以它們所依靠的是水面附近生物,捕捉到的太陽能源所轉化的二手能源。
緊靠海床前進,冰棒到深海海底旅行,到一個與其它水域完全分離的世界。天光漸漸昏暗,水深300米的地方坡度漸緩,抹香鲸進入了大陸斜坡,斜坡從海岸起綿延約二百五十公裡,坡度極緩,此處已經變得非常黑暗,水中的溫度也迅速下降。進入了微明區,這是一個奇異的昏暗世界,許多動物都變得完全透明。在這個微光的世界,動物必須要能看得清楚,同時不希望被敵人看得太清楚。
(排骨蝦又名骷髅蝦。下圖為頭部放大,兩隻大眼睛像是一副拳擊手套)一隻巨大的排骨蝦,也就是麥稈蟲,長達十二公分,幾乎全身完全透明,頭部構造看起來幾乎就是兩隻大眼睛,它正在提高警覺檢視有無獵物;另一些甲殼動物是另一種活在微明區的怪物,是許多外星人電影的靈感來源,它與成長中的後代像寄生蟲般住在偷來的水母身體中。它那套令人贊歎的雙剪及它的一雙大眼睛,讓甲殼動物成了強而有力的掠食者;就連較高等複雜的生物在微明區都變得透明,烏賊是最高等的無脊椎動物,但是這隻烏賊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到水面上去,是以身體不需要像其他在淺水域生活的表親那麼強壯,它就像一個一觸即碎的水晶球;在深海裡住了各式其它地方找不到的水母,閃亮栉水母的成千上萬隻細小的纖毛,讓它們在無邊無際的大海推進。隐身在一片昏暗中,它們盲目地探索獵物的所在。梳子水母伸出長長的黏網捕捉過往的桡腳類動物;最廣大的死亡之網則是由管水母所設下,這個鼓動的鈴是一群聚生水母的頭部,最長可達四十米,幾百萬隻帶刺的細胞在海中浮沉。
黑暗中耀眼的燈光都是螢火蟲鱿魚所制造出來的。這種栖息在西太平洋幾百米水下的無脊椎動物,屬于軟體動物門頭足綱,在鱿魚大家族中它算是小個子成員,隻能長到七、八厘米長。栖息在海洋中層帶的螢火鱿隻能勉強算作深海生物,但它們有着深海生物的特點:可以發光。頭足類動物發光器的分布、大小及結構,都随動物垂直分布的深度而不同。螢火鱿的主要發光器長在觸手尖端,它們用這些明暗閃爍的光來吸引獵物,然後用強有力的觸手抓住獵物。不僅如此,螢火鱿還能用整個身體出演一場精彩的“燈光秀”,不隻是觸手,它的身體覆寫着許多微小的發光器,可以協調一緻地發光,或者交替發光構成無窮無盡的圖案。但這樣的表演可不是為了引誘獵物,是它在同伴間傳遞重要資訊。
(螢火鱿及其渲染的海灘)螢火鱿這些發光生物的共同點,是發出微弱的藍色和綠色的光線。水對光的吸收随着光的波長增長而增加,藍光和綠光的波長短,在水中被吸收得比較少,而波長較長的紅光則較容易被吸收,幾乎是藍光的一百倍,而且難以反射,是以深海中紅色的物體看起來就和黑色差不多。但隻有在幽暗的深海中,才能真正欣賞它們華麗繁複的表演。螢火鱿是一種典型的晝夜垂直洄遊動物,白天它們呆在大海深處,晚上它們回到海洋淺層尋找食物,發光的觸手在它們上遊微明區時可以制造陰影,提供安全保障。它們通常生活在300米的深海,漁夫是抓不到它們的。但是,在每年春天的幾個月裡,産卵季來臨時,千百萬隻螢火鱿每晚都會到水面上來,遊到距離海岸很近的地方産卵。日本富山灣的螢火鱿之是以那麼規模盛大,甚至成為世界遺産,是因為富山灣有一個v形的海底山谷,海流經常由下往上湧,把大量螢火鱿推到了淺層,造出這片五光十色的海面。它們會在日出前回到深海,把卵留在淺水域孵化和成長。
在深海海底,抹香鲸的造訪,讓遍地的螃蟹和铠甲蝦在受到驚吓,它們像蝦蟹風暴一樣升起。在冰棒遠去之後,它們又随着海雪飄回海底,從上方緩緩下降。在海面下400米處,出現一片融化的硫磺湖。在融硫湖表面有一條比目魚,它根本不在乎身處的惡劣環境:200攝氏度的滾燙融硫湧泉對它似乎毫無影響,很濃稠的液體硫磺從它周圍湧出。但就算沒被融化硫磺燙熟,這條比目魚也應該會被毒死吧?事實上沒有。這家夥真勇健,它逮到了自己想要的,一隻蝦子;一隻螃蟹也走進融化硫磺,它要被煮熟了。可憐的家夥,它撐得過去嗎?不過,它成功地趟過了硫磺湖,它應該獲得獎牌,成為海底勇士。但它逃得過比目魚的獵殺嗎?而在硫磺湖底下,就在滾滾湧出的液體硫磺下方,海底四處都是小比目魚,它們到處遊來遊去,就好像一群蝴蝶在海底漫天飛舞。沒人知道它們為何待在這裡。接着出現解答這謎題的線索,是海底有條死魚,那是中層魚類,而不是比目魚。一個可能的解釋是,附近硫磺湧泉有如天然陷阱,路過的魚被毒死,沉落變成比目魚的餐點,而比目魚本身則對這種化學毒液免疫。這是生物奇迹。在這種極端環境存活的全新食物鍊,它們的數量很驚人。在熱泉周圍有很多魚,還都是新物種。
在海底每座火山都有不同生物群、不同的化學作用和環境,是以到處都有新物種和新動物族群。在西北洛塔海底山,在一道巨大噴發柱的邊緣,海床開始震動,裂口湧出暗紅的岩漿,還有氣體磅礴噴發,岩石被推出去。但火山口卻有兩種蝦子,其中之一是新物種,而且數量衆多,它們與世無争。不過,也沒有其他生物想住在這裡,盡管這裡有豐沛的食物來源。或許它們被火山噴發吸引,在其他物種為了逃命都避之唯恐不及之地,這種蝦子卻決定跟着硫磺往下走。一塊岩石上面有一隻很大的蝦子,它落寞地守候在火山口。是以海底火山是海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很多生物的家園。在海面附近隆起的海底山,通常會打造出局部環境,營養豐富的底層水借着山坡上升,從珊瑚礁到大量魚群所有生物都是以受益。但科學家仍不知道,海底山如何變成了珊瑚礁?(待續)
深海視訊:人類首次窺探的深海世界:幽靈在跳舞
社科叢書《地球素顔》又頭條号“虎卿”原創,且在今日頭條首發。未經授權請勿轉載,但不妨礙多多轉發和收藏。更多精彩内容,請關注虎卿頭條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