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古代妇女史-于不同视角见历史

在当今的中国古代历史资料中,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男性都是史书记载的绝对主体。而女性在历史记述中的地位低下,要么就是一笔带过,要么就是被当作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大加批判,只有极少数女性被真正记载。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妇女的作用真的如此微不足道吗?当然不是!女性在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同理,以女性为主体的妇女史同样意义重大。

(一) 中国古代妇女史的发展及研究内容

“社会性别”分析范畴的引入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主义史学研究兴起以来的30余年里,女性主义史学经历了“添加史”、“她史”、“社会性别史”三个阶段。在“添加史”阶段,女性主义史学家主要追求“把妇女还给历史,以及把历史还给妇女”,强调把尘封数千年的女性史料从历史的尘埃中挖掘出来,添加并整合到传统精英男性史学中去。“她史”注重的是女性的立场。女性的生活经历、女性的欲望、女性的价值观成为叙事的主体,因此它关注的不再是公共领域里的战争、权力、勇猛,而是私人领域里女性的生活和经历。于是有关妇女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了叙事主体:婚姻、姐妹情谊、生育、家庭、子女等等,妇女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挖掘与研究。国外的女性主义史学研究已经发展至繁荣时期,中国的女性主义史学的研究也有了突飞猛进发展。杜芳琴女士在《发现中国的历史—中国妇女论集》中就1980-1989年间女性主义史学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她认为:“十年成果可从两个方面来概括:一是从社会史角度切入的妇女研究;二是从妇女角度切入的历史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女性主义史学的研究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领域,走出了传统史学男性精英研究的藩篱。人们开始对下层妇女的教育、婚姻、家庭、人口流动等进行考察研究,逐步走出男性英史的窠臼。

中国古代妇女史的研究内容十分庞大,主要有如下方面:

中国古代妇女史-于不同视角见历史

(图为中国妇女史研究内容)

(二)妇女史的意义

谈及妇女史研究的意义,第一点就是挣脱男性精英研究的桎梏,拓宽史学研究的视野。我们知道,无论是中国古代史还是世界其他国家的古代史,历史记载的主体永远是一些男性精英。黄道婆,毫无疑问的是一个伟大的女性,但关于她的史料却很少,陶宗仪的《辍耕录》也不过是以寥寥几笔写完了黄道婆的成就:“黄道婆闽广多种木绵,纺织为布,名曰吉贝。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其地土田硗瘠,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觅种于彼。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按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其上折枝团风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未几,妪卒,莫不感恩洒泣而共葬之,又为立祠,岁时享之。越三十年,祠毁,乡人赵愚轩重立。今祠复毁,无人为之创建。道婆之名,日渐泯灭无闻矣。”就像这样,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也就受其影响大多是男性精英。这样的研究方式不能说是错误,但确实是被束缚住,不能很客观、很全面的去看待历史事实。现今,妇女史兴起,女性主义开始走入史学研究,激发了学者们对人类历史整体发展的进步与退步,历史的真实性等问题的性别视角的再思考。女性主义史学家们力图通过女性视角建立新的历史研究范式与标准,重新思考人类普遍的历史。这些都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视角。

中国古代妇女史-于不同视角见历史

(图为黄道婆)

妇女史研究的第二点意义是引入了社会性别的概念。何谓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概念是指由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以下涵义:生物差异并不是造成两性角色及行为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制度和文化因素是造成男女角色和行为差异的原因;社会对妇女角色和行为的预期往往是对妇女生物性别规定角色的延伸;人们现有的性别观念是社会化的产物,因而是可以改变的。社会性别不同于生物性别。社会性别和阶级、种族一样是一种社会的关系,应该当作一种历史的基本维度。社会性别的分析范畴是女性主义史学研究的生命力所在。简而言之,是制度或社会规则导致了男女行为差异,它可以变化。举一个例子,中国古代要求女子三从四德,只有遵从这一限制性规定,女子才能被认同为是大众都认同的“女子”,而这一“女子”就是社会性别。为什么说社会性别的分析范畴是女性主义史学研究的生命力所在呢?社会性别这种理论指出目前社会的种种弊端,指出父权制制度的种种不合理性,希望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新秩序。让人们在观察、分析和处理事物时,注意到不同性别群体的不平等的处境、利益和权利关系,并采取措施和行动来增进性别平等。这种理论重视被忽略的以女性为主体的史学,为女性主义史学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依据,也是对整个史学研究的补充完善。

妇女史研究的第三个意义是改变人们对于妇女的惯有看法,明白妇女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此,我想到了蒙曼老师在《中国古代妇女史》公开课中提出的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古代妇女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吗?”二是:“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吗?”答案都是否定的。针对第二个问题,老师还专门讲述了明代的闺塾,以反驳第二个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对中国古代妇女的习惯性看法很多是错误的,而妇女史研究可以纠正这种错误。女性在古代小农经济的社会环境里起重要作用。据《松江府志》记载明清时代的松江,“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由此可见,“女红”对江南纺织业及商品经济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在政治方面,女性并不是只有祸国殃民的作用,有很多女性极大的推动了政治的发展,比如吕后、武则天、述律平、萧绰等等。

中国古代妇女史-于不同视角见历史

(图为闺塾)

总而言之,妇女史意义重大。事实上,中国古代妇女确实地位低下,但不代表她们无足轻重,是男性的附属品,可以被历史忽略。反之,作为人类社会中重要的一部分,女性应该在历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

“人们将女人关闭在厨房里或者闺房内,却惊奇于她的视野有限;人们折断了她的翅膀,却哀叹她不会飞翔。但愿人们给她开放未来,她就再也不会被迫待在目前。”我想,妇女史也许就是给女性开放的未来,让女性向前,让历史向前。

参考资料:

[1]王莉 王秀萍:《浅谈女性主义史学的研究意义》,《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2]金利杰:《对女性主义史学的再认识》,《妇女研究论丛》2014年第1期

[3]张宏:《女性主义史学中的几个理论问题》,《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4期

[4]陆伟芳:《他史?她史?它史--从妇女史学发展看我国女性/性别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年第3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