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中國古代曆史資料中,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男性都是史書記載的絕對主體。而女性在曆史記述中的地位低下,要麼就是一筆帶過,要麼就是被當作禍國殃民的紅顔禍水大加批判,隻有極少數女性被真正記載。在中國幾千年的曆史裡,婦女的作用真的如此微不足道嗎?當然不是!女性在曆史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同理,以女性為主體的婦女史同樣意義重大。
(一) 中國古代婦女史的發展及研究内容
“社會性别”分析範疇的引入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女性主義史學研究興起以來的30餘年裡,女性主義史學經曆了“添加史”、“她史”、“社會性别史”三個階段。在“添加史”階段,女性主義史學家主要追求“把婦女還給曆史,以及把曆史還給婦女”,強調把塵封數千年的女性史料從曆史的塵埃中挖掘出來,添加并整合到傳統精英男性史學中去。“她史”注重的是女性的立場。女性的生活經曆、女性的欲望、女性的價值觀成為叙事的主體,是以它關注的不再是公共領域裡的戰争、權力、勇猛,而是私人領域裡女性的生活和經曆。于是有關婦女生活的各個方面成了叙事主體:婚姻、姐妹情誼、生育、家庭、子女等等,婦女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挖掘與研究。國外的女性主義史學研究已經發展至繁榮時期,中國的女性主義史學的研究也有了突飛猛進發展。杜芳琴女士在《發現中國的曆史—中國婦女論集》中就1980-1989年間女性主義史學的研究進行了總結,她認為:“十年成果可從兩個方面來概括:一是從社會史角度切入的婦女研究;二是從婦女角度切入的曆史研究,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女性主義史學的研究拓寬了史學研究的領域,走出了傳統史學男性精英研究的藩籬。人們開始對下層婦女的教育、婚姻、家庭、人口流動等進行考察研究,逐漸走出男性英史的窠臼。
中國古代婦女史的研究内容十分龐大,主要有如下方面:

(圖為中國婦女史研究内容)
(二)婦女史的意義
談及婦女史研究的意義,第一點就是掙脫男性精英研究的桎梏,拓寬史學研究的視野。我們知道,無論是中國古代史還是世界其他國家的古代史,曆史記載的主體永遠是一些男性精英。黃道婆,毫無疑問的是一個偉大的女性,但關于她的史料卻很少,陶宗儀的《辍耕錄》也不過是以寥寥幾筆寫完了黃道婆的成就:“黃道婆閩廣多種木綿,紡織為布,名曰吉貝。松江府東去五十裡許,曰烏泥泾。其地土田硗瘠,民食不給,因謀樹藝,以資生業。遂覓種于彼。初無踏車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線弦竹弧置按間,振掉成劑,厥功甚艱。國初時,有一妪名黃道婆者,自崖州來,乃教以做造捍彈紡織之具,至于錯紗配色,綜線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織成被褥帶。其上折枝團風棋局字樣,粲然若寫。人既受教,競相作為,轉貨他郡,家既就殷。未幾,妪卒,莫不感恩灑泣而共葬之,又為立祠,歲時享之。越三十年,祠毀,鄉人趙愚軒重立。今祠複毀,無人為之建立。道婆之名,日漸泯滅無聞矣。”就像這樣,研究者的研究對象也就受其影響大多是男性精英。這樣的研究方式不能說是錯誤,但确實是被束縛住,不能很客觀、很全面的去看待曆史事實。現今,婦女史興起,女性主義開始走入史學研究,激發了學者們對人類曆史整體發展的進步與退步,曆史的真實性等問題的性别視角的再思考。女性主義史學家們力圖通過女性視角建立新的曆史研究範式與标準,重新思考人類普遍的曆史。這些都為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認識視角。
(圖為黃道婆)
婦女史研究的第二點意義是引入了社會性别的概念。何謂社會性别?社會性别概念是指由在社會文化中形成的對男女差異的了解以及社會文化中形成的屬于女性或男性的群體特征和行為方式。它包括以下涵義:生物差異并不是造成兩性角色及行為差異的決定性因素,制度和文化因素是造成男女角色和行為差異的原因;社會對婦女角色和行為的預期往往是對婦女生物性别規定角色的延伸;人們現有的性别觀念是社會化的産物,因而是可以改變的。社會性别不同于生物性别。社會性别和階級、種族一樣是一種社會的關系,應該當作一種曆史的基本次元。社會性别的分析範疇是女性主義史學研究的生命力所在。簡而言之,是制度或社會規則導緻了男女行為差異,它可以變化。舉一個例子,中國古代要求女子三從四德,隻有遵從這一限制性規定,女子才能被認同為是大衆都認同的“女子”,而這一“女子”就是社會性别。為什麼說社會性别的分析範疇是女性主義史學研究的生命力所在呢?社會性别這種理論指出目前社會的種種弊端,指出父權制制度的種種不合理性,希望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新秩序。讓人們在觀察、分析和處理事物時,注意到不同性别群體的不平等的處境、利益和權利關系,并采取措施和行動來增進性别平等。這種理論重視被忽略的以女性為主體的史學,為女性主義史學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依據,也是對整個史學研究的補充完善。
婦女史研究的第三個意義是改變人們對于婦女的慣有看法,明白婦女在曆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此,我想到了蒙曼老師在《中國古代婦女史》公開課中提出的兩個問題。一是:“中國古代婦女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嗎?”二是:“古代女子無才便是德嗎?”答案都是否定的。針對第二個問題,老師還專門講述了明代的閨塾,以反駁第二個問題。由此,可以看出我們對中國古代婦女的習慣性看法很多是錯誤的,而婦女史研究可以糾正這種錯誤。女性在古代小農經濟的社會環境裡起重要作用。據《松江府志》記載明清時代的松江,“鄉村紡織,尤尚精敏。農暇之時,所出布匹,日以萬計,以織助耕,女紅有力焉。”由此可見,“女紅”對江南紡織業及商品經濟發展所作的重大貢獻。在政治方面,女性并不是隻有禍國殃民的作用,有很多女性極大的推動了政治的發展,比如呂後、武則天、述律平、蕭綽等等。
(圖為閨塾)
總而言之,婦女史意義重大。事實上,中國古代婦女确實地位低下,但不代表她們無足輕重,是男性的附屬品,可以被曆史忽略。反之,作為人類社會中重要的一部分,女性應該在曆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記。
“人們将女人關閉在廚房裡或者閨房内,卻驚奇于她的視野有限;人們折斷了她的翅膀,卻哀歎她不會飛翔。但願人們給她開放未來,她就再也不會被迫待在目前。”我想,婦女史也許就是給女性開放的未來,讓女性向前,讓曆史向前。
參考資料:
[1]王莉 王秀萍:《淺談女性主義史學的研究意義》,《韶關學院學報》2007年第7期
[2]金利傑:《對女性主義史學的再認識》,《婦女研究論叢》2014年第1期
[3]張宏:《女性主義史學中的幾個理論問題》,《婦女研究論叢》2006年第4期
[4]陸偉芳:《他史?她史?它史--從婦女史學發展看我國女性/性别研究》,《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5年第3期
圖檔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