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12月28日,《京话日报》刊出《敬贺各国新年预告各国使馆卫队的长官》,希望各国使馆在西历新年期间管束士兵,不要骚扰中国百姓。两个星期后,有读者来信,赞扬《京话日报》的舆论力量,新年期间,果然没有洋兵进入华界生事。
从1900年8月14日城破,到1901年8月15日八国联军除留护使馆者外均撤走。整整一年时间,北京市民过着无异于殖民地的日子。在屈辱与恐慌、饥馑之外,他们也慢慢改变着几百年来对外国人“蔑视与憎恶”的心理。
“‘属于日本’作为一张揭帖出现在哈达门大会的一间破旧的小屋子上,另一个招贴为:‘高贵的好先生,我们是好人,请勿射杀我们。’还有更甚者,即在曾作为义和团坛口的一座庙的门上,令人吃惊地贴有‘上帝基督徒的人’。”
“不久前受到枪炮攻击的城中的外国人,现在开始在中国人中间张贴广告,告诉当地人在何处有教授英、法、俄语或日语的学校。在紫禁城的入口处的墙上钉着一巨幅广告牌,通知照青年会开设的阅览室、书写室和咖啡间的地址。在西交民巷可以看到端正的大写字母写的告示。法文和德文广告随处可见,在南城充满了用欧洲主要国家文字和日语书写的通告,种类繁多。”(《中国在动乱中》第28章)

交民巷-西牌楼
过了三四年,彭翼仲念及民智不开,才会野蛮排外。为了教育民众,让庚子变乱不再重现北京,也为了让中国人有说话的权利,他和妹夫杭辛斋、好友梁济等人办起了《京话日报》。
有一日彭翼仲坐车回家,在东交民巷口,远远看见两个德国兵赶车运货回营,嫌前面的一辆人力车太慢,跳下来就打,打车夫,也打坐在上面的老者。彭翼仲大怒,立即叫洋车跟着德国兵车,可惜一路上两个德国兵都不曾回头,就进了兵营。彭翼仲只得与德国兵营守卫对了对表,记住是午后两点十分。
德国使馆门口
第二天,彭翼仲将此事写成文章,痛斥德兵无理,并警告德国兵营应该惩罚打人者,刊在《京话日报》上。第三天,外务部请他去。
外务部说,德国公使来函,要求《京话日报》指认打人者,不然就算诬告。外务部要《京话日报》自己了结此事。
彭翼仲已经不是当年去告美国兵的彭翼仲了。他没有再去德国兵营,只是在报上作答说,自己没有看清那两个兵的面貌,但出事时间地点如此明确,军营规章严明,难道找不出凶手吗?据说德国兵营居然认真追查,惩处了打人士兵。
一时间,彭翼仲被人骂“汉奸”,骂“洋报”的委屈,似乎都烟消云散了。
《京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