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国消失的将领特别篇(二):明白人糊涂事吴末相张悌明镜归吴临危受命身死殉国

在孙吴历史中有两项制度可谓是有划时代意义,这两项制度就是赐田复客制和世袭领兵制,除此两制丞相制则是孙权从吴王到吴大帝的重要象征。自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设立丞相以来前后共有十多人担任丞相。相较于其他两国丞相(注:魏国在司马昭灭蜀之前延续东汉三公共同执政)。他们的知名度略低于魏蜀。但在孙吴就有这样的一位丞相,在危急存亡之时担任相国,最终寡不敌众以死殉国,他就是东吴末相张悌。

三国消失的将领特别篇(二):明白人糊涂事吴末相张悌明镜归吴临危受命身死殉国

江东的丞相里虽有陆逊、步骘、诸葛恪这样的名臣,但更多的像张悌一般

张悌,字巨先,荆州襄阳郡人,与其他少年天才博学多才不同,张悌则以辨别是非出名用现代话说就是一个明白人。但这位明白人却没有前往魏国出仕,相反的投靠较弱一方的孙吴(注:襄阳郡是建安十三年曹操占领荆州之后从南郡划分出来,一直以来都是曹魏放掌控)。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十二月,继位不到四个月的吴景帝孙休在大臣张休、丁奉等人的帮助下,除去权臣孙綝结束了这场自二宫相争以来的闹剧。不过后期动荡所造成的影响却远远没有结束。首先东吴国力已大不如前难以与曹魏抗衡(在孙綝增援寿春之后,吴国几乎没有一次正儿八经的北伐)。其次在这场闹剧中消耗最大的是东吴的精英们。陆逊、全琮、朱据、诸葛恪等人在这场闹剧中纷纷离世,吴国上下可谓是满目疮痍。为改变困境孙休开始实施一系列的措施:先是恢复因二孙乱政遭到迫害之人的名誉,后又推出教育兴国的策略。《三国志 孙休传》详细记载此事:“古者建国,教学为先,所以道世治性,为时养器也。自建兴以来,时事多故,吏民颇以目前趋务,去本就末,不循古道。夫所尚不惇,则伤化败俗。其案古置学官,立五经博士,核取应选,加其宠禄,科见吏之中及将吏子弟有志好者,各令就业。一岁课试,差其品第,加以位赏。使见之者乐其荣,闻之者羡其誉。以敦王化,以隆风俗。”孙休想通过教育来培养选拔人才,已求渡过危机,因此缘由张悌也被提拔为屯骑校尉。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司马昭为消除弑魏帝曹髦的坏影响,一改以往先吴后蜀的策略,十八万大军兵分三路伐蜀。此时就有人请教张悌认为自司马氏掌权以来,虽有多次有祸变迎刃而解,但百姓们没有服从他们。现在远征蜀国人困马乏,又不知道如何体恤,必败无疑。但张悌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曹操虽然功盖华夏,威震四海但却崇尚权术,导致老百姓都害怕他。到了曹丕,曹睿时代,不仅未施以仁政,反而变本加厉,在内修建宫殿,在外则是受到吴蜀两国的骚扰,早已失去民心。但到了司马懿父子时候情况变了,他们废除繁重的苛捐杂税,让百姓安居乐业。百姓归服他们很久了,所以淮南三叛他们的心腹并未遭到损失。曹髦死后周边没有遭到惊动,相反的他们还能人尽其才,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全部占有。现在的蜀汉,宦官专权,穷兵黩武,兵民疲敝,一心想着对外扩张,而不准备防守的器械,谁强谁弱显而易见。即便是曹魏没有成功,对他们不痛不痒,成功了反而对吴国有利。听完之后那人就嘲笑张悌说的这番话,结果在这一年蜀汉灭亡,三足鼎立的局面瞬间瓦解。对于吴国来说蜀汉灭亡并不是最大的打击。次年,孙休病逝这让步入正轨的孙吴遭受致命打击。

三国消失的将领特别篇(二):明白人糊涂事吴末相张悌明镜归吴临危受命身死殉国

孙权或许没想到当年千辛万苦建立的孙吴,却在一次次内讧中消亡殆尽

永安七年(公元264年)孙休病逝,临终前将只有十岁太子托付给丞相濮阳兴。接过担子的濮阳兴深知将要面临重重困难。果不其然交阯边境就因孙休之死发生叛乱,朝野上下大为震惊,除此之外灭蜀之后的司马昭着手准备伐吴计划准备一统三国。东吴可谓是内忧外患,群臣上书纷纷要求另立年纪较大的新君。毕竟东吴上下对这种幼主强臣的组合方式比较排斥,不得已另找候选人,这是左典军万彧在任乌程令期间与乌程候孙皓关系比较好(后万彧被孙皓任为右丞相),就推荐孙皓说才识渊博遵守法度,更吹捧他有当年孙策的风采。于是两人就说服朱太后另立孙皓为新君,这个决定成为吴国灭亡的导火索,不过在当时来看却是不得已的选择。比太子年长的宗室的确大有人在,比如孙休的五哥孙奋,论资历孙奋比任何皇子更有优势,但孙奋的品行不行(虽说有点冤枉的成分)。同辈来看孙皓确实是最年长。(宣太子孙登虽有三子老大,老三早亡,老二孙英因谋除孙峻失败自杀。建昌侯孙虑则因早亡没有子嗣。弟弟孙德年龄也跟太子差不多)因此孙皓就成了最佳候选人,孙皓登基之后也的确表现出明君风范,《江表传》记载:“皓初立,发优诏,恤士民,开仓禀,振贫乏,科出宫女以配无妻,禽兽扰于苑者皆放之。当时翕然称为明主。”在此期间张悌也从屯骑校尉提拔为军师(这里的军师是指掌监察军务的官职)。但随后孙皓渐渐的露出本性粗暴骄盈、暴虐治国。将濮阳兴,张布两人诛杀,又逼死朱太后以及先太子。更甚者将原本的都城从建业迁到武昌(先前孙权也做过,不过当时是为了抵御刘备所做的非常之策。称帝之后孙权又迁都回建业。)当时就有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表达对迁都的不满。随后孙皓又重用何定,岑昏等佞臣,朝野上下搞的是乌烟瘴气。那么作为明白人的张悌有何反应?《吴录》记载:“悌少知名,及处大任,希合时趣,将护左右,清论讥之。”换而言之张悌装作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以求自保。对于吴国来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晋代魏的时候就注定吴国最终被统一命运,只是在建衡二年至天纪三年(公元270年至279年)的秦凉之变延续晋国统一的步伐,然而孙皓却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继续着他那骄奢淫逸的生活,渐渐的失去群臣百姓的信任。天纪三年八月,张悌升任为丞相,接手这个烫手的山芋。同年十二月晋武帝司马炎兵分六路兵伐东吴,孙皓命张悌、沈莹、诸葛靓等人率三万兵士渡江迎战。这既是张悌作为主帅的第一仗,也是最后一仗。

三国消失的将领特别篇(二):明白人糊涂事吴末相张悌明镜归吴临危受命身死殉国

孙皓只有有孙策的脾气却没孙策的雄心

到了前线之后,他们所面对的敌军是从横江渡口进军的王浑部。在张悌到来之前,王浑势如破竹,东吴厉武将军陈代和平虏将军朱明见其锐不可当干脆投降以求自保,荆州之地已经大部分落入晋军之手。双方对垒于牛渚,丹阳太守沈莹在分析敌我形式之后认为:“晋国在蜀地备办水军很久了,现在举国之力来伐吴,一定率益州兵顺流而已,我方前部缺乏戒备,名将都先后去世,都是一些没有经验的人上任,恐怕沿江各城早已被晋军攻陷了。晋军的部队早晚要来到这个地方,我们应该集中众人之力以逸待劳。现在渡江过去可能不会取胜,如果我们输了,整个江东就完了。”沈莹这个方案从当时的角度来看是最为合理的一种方案,这方案吴国之前也有先例,那就是夷陵之战陆逊大破蜀汉大军。陆逊利用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诱敌深入最终火烧连营一击制胜。但张悌却反对这个意见认为吴国名将都已死,这已经是路人皆知了,如果益州兵来到这里,那么军心必定大乱并且无法恢复,现在应该渡江而去与晋军一决雌雄,如果输了就是为国捐躯也没什么遗憾。万一赢了就趁势而上大破敌军。但按照你的方案,那么我们只能坐以待毙,到时候君臣投降,无一人死难道不是一种耻辱!于是渡江迎战。为什么张悌会用这种以卵击石的方式呢?一来张悌的军事能力确实不行,虽担任屯骑校尉,军师等武职,却没有正式指挥战斗,跟马谡一样只在于理论不在于实践中。这点从后来渡江之后张乔诈降可以看出,诸葛靓曾向他进言张乔可能以诈降行缓兵之计,以待援军到来,现在应该迅速歼灭,张悌却没有采用。二来张悌心里比谁都清楚,吴国遇到的情况跟夷陵之战不一样,夷陵之战只是蜀军一路顺江而下进军东吴,且北边的曹魏坐山观虎斗。现在吴国面临则是六面之敌,灭亡只是迟早的事。结果是吴军大败沈莹、孙震力战而死。作为主帅的张悌也准备以死殉国,当时诸葛靓与张悌关系很好,让人去拉张悌一起逃走,张悌不肯。诸葛靓亲自前往劝说:“巨先啊!天下存亡有它的定数,何必在此求死?”张悌则流泪到:“子思,今天就是我的死期,当年我还是孩提的时候,就受到你家丞相赏识,常常担心自己不能死的其所,辜负明贤眷佑,现在死得其所,为何要逃走呢?”张悌用你家丞相向诸葛靓表达自己的决心,这里的你家丞相想必是指诸葛恪,虽然胡注记载为诸葛亮(丞相,谓诸葛亮也。或曰谓诸葛瑾。余谓张悌襄阳人,盖亮在荆州识之于童幼也。)弼按也同样认为是诸葛亮(诸葛瑾未为丞相,张悌指武侯无疑。)但从时间上来完全不符合。《建康实录》则记载诸葛恪在东兴之战后晋封为丞相(加恪都督中外诸军事、荆扬二州牧、丞相、阳都侯。)但无论是诸葛亮也好,诸葛恪也好。张悌也希望自己也像两位先贤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靓听完之后也流泪不再相劝,刚走了一百来步,就见到张悌被晋军所害。不久之后,孙皓投降,东吴灭亡,西晋一统三国。

三国消失的将领特别篇(二):明白人糊涂事吴末相张悌明镜归吴临危受命身死殉国

张悌虽无诸葛武侯、诸葛恪的能力却有相同的忠义

“杜预巴山见大旗,江东张悌死忠时。已拚王气南中尽,不忍偷生负所知。”在《三国演义》最后一话中就有这样一首赞美张悌忠义守节的诗句。作为明白人他深知晋灭吴这大势所趋是不可改变的,但在吴国危难之际他却成为“糊涂蛋”义无反顾的率军出征。结果并不是完美,但作为东吴最后一位丞相,以死殉国则向晋军表明吴人宁死不屈的气节。并在年少时受到诸葛恪这样恃才傲物之人的赏识,足见张悌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或许张悌就像一面明镜,照明了各种人情世故,唯独没有照明自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