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袁崇焕为什么敢说五年平辽

作者:泪痕春雨记不住的那天

袁崇焕成为袁督师后,很快就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

以前,关宁地区每年需要军费600万两白银;现在,关宁地区每年需要军费480万两白银。

以前,拨给关宁地区的军费是600万两军费;现在,袁崇焕高呼五年平辽,却主动要求政府减少120万白银的军费。

听到这个消息,皇帝自然非常高兴,各部官员也非常高兴。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工作,变得比以前更轻松了。

崇焕在辽,与率教、大寿、可刚定兵制,渐及登莱、天津,及定东江兵制,合四镇兵十五万三千有奇,马八万一千有奇,岁费度支四百八十余万,减旧一百二十余万。帝嘉奖之。《明史·袁崇焕》

袁崇焕为什么敢说五年平辽

看到袁崇焕这样大言不惭,除了刚从书房走出来的小皇帝,恐怕谁坐在皇位上,也想唾袁崇焕一脸。

因为,你是不是看我长得像白痴啊?

魏忠贤一年给你600万两白银,你也是让皇太极打得连城门都不敢出;现在我一年给你400万两白银,你就能放大招,把皇太极打出辽东半岛。我想知道,它的逻辑在什么地方?

问题是,袁崇焕早已摸透了帝国官员的心理。

所以他这样大言不惭的胡扯,却不怕有人敢揭穿他。

这就好像,皇帝的新装,谁敢揭穿?

揭穿袁崇焕的这种鬼话,比揭穿皇帝的新装更加危险。

袁崇焕这样大言不惭的胡扯,而小皇帝又这样天真地相信他。就等于把帝国最棘手的一件事,完全踢给了袁崇焕。

在这种背景下,你非要对此提出怀疑。那不是给大家找事吗?因为,你这样一折腾,就等于把这件事,又给大家揽了回来。

如果袁崇焕也像熊廷弼一样,拿鸡毛当令箭,总是要求官僚集团提供更多的后勤物资,官员们肯定会告诉皇帝,袁崇焕的五年平辽根本不可信。

问题是,袁崇焕从来没有这样做过。相反,袁崇焕还告诉大家,以前每年给我600万两白银的军费,实在太多了,以后每年给我480万两白银的军费,就可以了。

既然如此,在相关问题上,各部官员们自然都乐于装聋作哑了。因为袁崇焕这样大言不惭,完全符合官僚集团的眼前利益。

更主要的是,袁崇焕敢吹,就让他去吹吧;小皇帝愿意相信他,就相信他吧。反正有事了,最后也是他们的。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既然大家都知道,所谓的五年平辽,根本是不现实的;那袁崇焕为什么敢大言不惭地一再说,他要五年平辽;更一再扬言,如果不能五年平辽,皇帝可以杀了他。

我想,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袁崇焕当时就计划让关宁部队军阀化了!

看到满清大军,竟然打到了北京城下,皇帝就认为袁崇焕失职,于是就把袁崇焕抓了起来。

结果呢?关宁军队就此失控了。

敌军包围着帝国都城,关宁军队就擅自撤离了!

这是什么性质的事?我敢说,放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中,主要责任者都也是死罪。如果这都是不是死罪,那什么才是死罪呢?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关宁军队敢这样干呢?

显然是因为它已军阀化了!

在一些扯淡之极的故事中,关宁军队之所以这样干,是因为袁崇焕在关宁军队的威信太高了,所以看到皇帝敢欺负袁崇焕,关宁军队当时就要给皇帝脸色看了!

其实呢?这种说法,纯属扯淡。

宁锦之战后,魏忠贤撤了袁崇焕的职,关宁军队曾对此表示过半分不满吗?没有!

为什么没有,因为当时的关宁军队并没有军阀化。

在正常情况下,明帝国的军队内部,是三个系统并存的——有内廷官员构成的监军系统,有文职官员构成的行政系统,有督师、将领构成的军事系统。

在这三条系统并存的背景下,谁也别说自己在军队内的威信有多高。因为军队内部,与他权力、地位对等的人有好几个;关键是,比他权力地位略低的人,也都是中央政府任命的,绝不可能完全听命于他。

在这种背景下,就算皇帝冤他,他也只能乖乖认命,因为反抗是没有结果的。

皇帝被袁崇焕五年平辽的言论所迷惑,所以无限放大袁崇焕的事权。

我们知道,崇祯上位后,就受东林党的蛊惹,解除了内廷系统对军队的制约;在这种背景下,袁崇焕在关宁地区的事权,就已非常大了。

而面对袁崇焕的诱骗;崇祯皇帝又解除了行政系统对军队的制约;在这种背景下,袁崇焕在关宁地区的事权,就有失控之势了。

“自肃既死,崇焕请停巡抚。及登莱巡抚孙国桢免,崇焕又请罢不设。帝亦报可。”

而袁崇焕对皇帝的诱骗,还不止这些。因为在袁崇焕的请求下,彻底打破了关宁军事系统内的牵制关系。从理论上说,这没有毛病!因为众多将领互相牵制,肯定会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关外大将四五人,事多掣肘。后定设二人,以梅镇宁远,大寿仍驻锦州,至是梅将解任,崇焕请合宁、锦为一镇,大寿仍驻锦州,加中军副将何可刚都督佥事,代梅驻宁远,而移蓟镇率教于关门,关内外止设二大将。因极称三人之才,谓:“臣自期五年,专藉此三人,当与臣相终始。届期不效,臣手戮三人,而身归死于司败。”帝可之。

到此为止,整个关宁辖区内,好像已没有人能制约袁崇焕了。

既然如此,自然就轮到毛文龙了。于是,袁崇焕再借口杀了毛文龙。整个关宁辖区内,就完全是袁崇焕的天下了。

其实呢,这才是毛文龙的真正死因!

袁崇焕作为前敌统帅,向皇帝索取如此巨大的事权,从理论上,也没有什么毛病。

因为从理论上,只有这样,袁崇焕才能放手平辽!

真正的问题是,袁崇焕他就没有计划五年平辽啊;真正的问题是,袁崇焕自己也认为,五年平辽就是信口开河罢了。

在这种背景下,袁崇焕向皇帝索要如此大的事权,那是所为何事呢?

毫不夸张地说,袁崇焕被皇帝活剐,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抛开这个原因,其它的事,都不过是失职罢了,既然是失职,有个被杀头就可以顶住了。但是利用皇帝的信任,让军队军阀化,那就不是简单的失职了,因为这是标准的谋逆。

袁崇焕为什么敢说五年平辽

什么你在军队内的威信太高了,所以皇帝敢抓你,军队就会失控,这纯粹就叫扯淡!

如果皇帝让你担任一个偏将,你在军队内部,算哪头蒜呢?

如果皇帝让当地巡抚节制你,再派一个大太监节制你,还让几个与你分庭抗礼的将领协助你,你在军队内,又算哪头蒜呢?

至于皇帝让你回家当老百姓,就更不用说了。

袁崇焕之所以在关宁地区,拥有那样高的威信,原因太简单了。

无非是因为皇帝,让袁崇焕当督师了;无非是因为皇帝,把节制袁崇焕的官职都削减了;无非是因为皇帝,任由袁崇焕提拔亲信、清洗异己了。

失去这种背景下,袁崇焕算老几啊!

小皇帝对袁崇焕的信任,那是空前绝后的!

类似的信任,相当于小皇帝把枪杆子交给了袁崇焕。

在小皇帝看来,这种信任不需要自己多花一分钱,也不需要自己多操一分心,就是下达几道人事命令罢了。

小皇帝最初以为,这种信任是非常廉价的。但是他终于发现,这种信任,才是人世间最昂贵的信任。

许多人总认为,自己处于崇祯皇帝的位置上,就能如何如之何,无非是因为他们以为,只要自己付出这种看似极尽廉价的信任,就可以让帝国中兴。

其实呢,崇祯皇帝刚当皇帝时,也是这样想的。问题是,很快就被现实打脸了。

小皇帝对袁崇焕的恨意,那是发自心底的!

谁处于小皇帝的位置上,恐怕也想活剐了袁崇焕。

你说我给你全权,你就能五年平辽。

结果呢,能不能平辽?我不知道,但是敌军已打到北京城下了。

结果呢?能不能平辽,我不知道,但是我的军队,却突然不听我指挥了。

你说,你该不该死?

只是这些罪行,是无法说出口的。因为给袁崇焕定上这种罪名,祖大寿等人,在敌军包围帝国都城之际,公然率军出走的行为,算什么呢?显然是死罪!这种行为,放在任何时候、任何社会也是死罪。因为你有天大的委屈、冤屈,在敌军包围帝国都城之际,也不能擅自率军离开啊!

问题是,关宁军队已让袁崇焕折腾的军阀化了,所以面对关宁军队这种公然造反的行为,已无法追究了。

在这种背景下,袁崇焕最重要的罪行,就没有人敢提了。因为一提袁崇焕这种罪行,就等于把矛头,指向了整个关宁军队。什么叫让袁崇焕一番折腾,皇帝管不了关宁军队了,这种话谁敢乱说?

严格地说,关宁军队并不具备完全军阀化的条件。因为关宁军队的经济命脉,还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因为维持这支军队的费用,完全依赖于中央政府的调拨。

但是因为关宁地区的战略地位比较特殊,所以它可以冲破这种约束。

皇帝对于关宁军队公然叛乱的行为,为什么不给予惩罚呢?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皇帝真敢用武力,迫使关宁军队屈服(先冻结他的饷银,在它陷入经济危机后,再用武力),关宁军队随时可能倒向满清的。如果是这样,明帝国的损失就更大了。

关宁军队最后的结果就是,它拥有十多万大军,一年向政府要数百万两白银的军费,却只负责山海关的安全。对于政府的命令,他想执行就执行,不想执行,就不执行,皇帝对此也没有任何办法。

看到这里,我们大约可以知道,袁崇焕为什么敢大言不惭五年平辽了吧。因为他用这种大话,向皇帝骗去了各种权力,而在此基础上,把关宁部队军阀化了。

到时,不要说五年之后了,就是三年之后,皇帝感觉自己受骗了,也无可奈何了。

到时,皇帝的一纸调令,肯定无法把袁崇焕调回来;派大军逼迫,肯定是不现实的。

但是很不幸,袁崇焕类似的计划,刚刚开始进行,满清大军就兵临北京城下了。更主要的是,皇帝直接就把他抓起来了。在这种背景下,袁崇焕的努力,只是替祖大寿做了件嫁衣裳。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满清大军 兵临北京城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