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唇竹叶青

白唇竹叶青头部呈三角形,颈细,形似烙铁。头顶具细鳞,吻侧有颊窝。上颌仅具白唇竹叶青管牙,有剧毒。体背鲜绿色,有不明显的黑横带;腹部黄白色。体最外侧自颈达尾部有一条白纹;上唇黄白色。鼻间鳞大;鼻鳞与颊窝间一般无鳞片。主要分布于东亚及东南亚的中南半岛。
白唇竹叶青食欲较强,食量也大,通常先咬死,然后吞食。嘴可随食物的大小而变化,遇到较大食物时,下颌缩短变宽,成为紧紧包住食物的薄膜。竹叶青蛇常从动物的头部开始吞食,吞食小鸟则从头顶开始,鸟喙弯向鸟颈,不会刺伤蛇的口腔或食管。吞食速度与食物大小有关,5-6分钟即可吞食小白鼠,较大的鸟则需要15-18分钟。
灰蓝扁尾海蛇
灰蓝扁尾海蛇为爬虫纲有鳞目眼镜蛇科扁尾海蛇属 动物,主要分布于印度洋至太平洋一带的海域,栖息于海洋之中。
蓝灰扁尾海蛇栖息于海洋之中,水深不超过10米,多于夜间出没沿岸沙滩、岩礁间。日间时候,它们多躲藏于海岸边的岩缝间休眠。以海蛇科而言,蓝灰扁尾海蛇拥有较强的陆行本领,即使离海有数十米之遥,仍有可能找到他们的踪影。捕食方面以一般鱼类为主。
蓝灰扁尾海蛇拥有强烈的神经毒素,但由于它们的口部细小,攻击性较低,因此对人类的威胁并不特别严重。
白眉蝮
白眉蝮是蛇目、蝰科、主要栖息在宽阔田野中的一种剧毒蛇类。全长约1米,重达1.5公斤.头比较大,与颈区分明显,吻短宽圆.头背的小鳞起棱,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体背呈棕灰色。
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区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受惊时并不逃离,而是将身体盘卷成圈,并发出呼呼的出气声,身体不断彭缩,持续半小时之久。以鼠、鸟、蜥蜴为食,采用突袭方式,躯干前部先向后曲,猛然离地再向前冲并咬住猎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伤人畜较多,是我国剧毒蛇类之一。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约为200毫克。属于卵胎生,7--8月份产仔,每次产仔十几条左右。
白眉蝮蛇蛇毒提纯后的精毒制成的生化制剂--蝮蛇抗栓酶,是脑血栓的克星,其换代产品--降纤酶,在治疗心、脑血管、高血脂、脉管炎等疾病方面有独特疗效。
尖吻蝮
尖吻蝮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单型蛇,属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d.acutus)一个品种。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华蝮等,是亚洲地区内相当著名的蛇种,尤其在台湾及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尖吻蝮栖息地:尖吻蝮主要栖息在海拔400-700米的常绿和落叶混交林中,夏季喜欢在山坞的水沟一带活动,对生境条件的要求是阴凉通风有树有水,也在茶园、农田、柴堆内活动,能上树,也能进入人房。冬季多在树根形成的天然洞或旧鼠洞中越冬。
尖吻蝮活动:尖吻蝮年活动周期自惊蜇至大雪约为9个月,影响活动的主要因子是温度、湿度及食物。气温20-30℃时,活动最频繁,气温高达35-38℃时,多向水边集中。在夜间用松把照明较为敏感并对火把有攻击反应,用手电筒照时几乎无明显趋温倾向。
尖吻蝮其中一个为人熟知的名字是"百步蛇",意指人类只要曾被尖吻蝮所咬,脚下踏出一百步内必然会毒发身亡,以显示尖吻蝮的咬击实在奇毒无比;有些地方更称尖吻蝮为"五步蛇",进一步夸大其毒素的威力。该蛇种的毒液的单位上的毒性(对小白鼠之ld50值)并不强烈,但并不妨碍该蛇种在事实上具有较大 的危险性(此蛇毒性大于眼镜蛇,在湖南辰溪石碧乡一带被此蛇咬伤者基本都死亡了,而被眼镜蛇咬伤者基本都能救活)。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由尖吻蝮的咬击所导致的危险事件甚至死亡事件,至少在中国大陆地区确实是较为常见的。这一方面是由于该蛇种个体较大,性格凶猛,毒牙较长,咬伤的情形较为严重,一方面也由于该蛇属于排毒量较大的蛇种。
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又称山万蛇、过山峰、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等。虽称为"眼镜王蛇",但此物种与真正的眼镜蛇不同,它并不是眼镜蛇属的一员,而是属于独立的眼镜王蛇属。相比其他眼镜蛇性情更凶猛,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之一。在中国西南与华南地区常有出没,通常栖息在草地、空旷坡地及树林里。
眼镜王蛇是世上体型最长的毒蛇,体长可达5.6米(18英尺), 分布在印度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一带,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中,以别的蛇类为食;虽称为“眼镜王蛇”,但此物种与真正的眼镜蛇不同,它并不是眼镜蛇属的一员,而是属于独立的眼镜王蛇属。由于各种因素,眼镜王蛇被公认是一种相当危险的毒蛇。它也在很多地区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眼镜王蛇体色乌黑色或黑褐色,具有40~54条较窄而色淡的横带,尾部为土黄色,腹部为灰褐色,有黑色线状斑纹。它的主要食物就是与之相近的同类──其他蛇类,所以在眼镜王蛇的领地,很难见到其他种类的蛇。眼镜王蛇毒性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