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奶牛腐蹄病流行诊断及防控要点分析

奶牛腐蹄病流行诊断及防控要点分析

奶牛腐蹄病属于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流行性疾病,该病具有季节性特征,好发生于多雨季节,通过数据统计发现,一个奶牛群的发病率最高可达到40%。奶牛在感染该病后,奶牛蹄部遭到损伤,患蹄无法承受奶牛身体的重量,进而形成奶牛运动的限制,降低奶牛的产奶量,使得处于产奶旺盛期的奶牛遭到淘汰,导致养殖户的经济损失。所以进行奶牛腐蹄病流行病学、临床诊断、防控措施的研究十分有必要,以此来形成对该病的预防与有效治疗,为奶牛的肢蹄健康做好保障。

1 流行病学分析

1.1 流行调查

针对某地的奶牛养殖进行牛腐蹄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获取该病的第一手调查资料,选择某地多个奶牛养殖户,随机抽样检查200头奶牛的肢蹄,发现患有牛腐蹄病的奶牛有32头,发病率较高。

1.2 流行分析

现阶段,牛腐蹄病已成为奶牛第二大类疾病,对奶牛养殖效益造成不良的影响。受到地区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的影响,各地区该病的发病率各不相同。而且该病好发于潮湿多雨季节,像夏季高温且多雨,牛舍潮湿,再加上饲喂管理不到位,牛舍卫生条件不合格,会提高奶牛腐蹄病的发病率。如果是奶牛养殖场,该病除了在冬季发病率较低外,其他三个季节的发病率会提高至40%。此外,该病在奶牛群体中发病,没有年龄段的限制,但是有着胎次的特征,通常在2-4胎发病率较高,并与牛的品种有着一定的关系,德国黄牛不易发病,而西门塔尔牛则发病率较高。

2 临床诊断

2.1 临床表现

奶牛在患有该病之初,后蹄落地不稳,不敢踏地,时常提起后蹄,奶牛运动受限;奶牛站立后,频繁换蹄,烦躁不安,而且肢蹄关节部位弯曲,无法保持直立,牛蹄打地;通过对其行走观察发现,患蹄有跛行表现,且奶牛蹄冠有疼痛感。至发病后期,病情严重的奶牛将会表现出“三脚跳行”,患蹄已不能踏地,进而影响到饲料摄入量,营养供应不足而促使产奶量逐渐下降,牛体逐渐消瘦。一旦病牛长期卧地不起,站立更加困难,则需要被淘汰掉。

2.2 临床检查

使用牛体保定装置固定奶牛,然后吊起其患蹄进行临床检查,敲打患蹄,病牛有疼痛表现,侧面蹄角质受损较小,将蹄底部用刀划开检查,会发现有诸多小洞,用力挤压后,小洞中会流出黑色液体,并伴有腐臭味。使用镊子深入小洞之中,发现病情已经发展至蹄角质处,如果再发展下去,则会与皮肤脱离。

奶牛腐蹄病流行诊断及防控要点分析

3 治疗

3.1 消毒处理

将牛体保定后,吊起并固定患蹄,先清洗患蹄,然后去除患处的腐败物,接着使用0.5%的高锰酸钾进行消毒处理,最后使用20%硫酸铜杀菌剂浸泡患蹄,要保证浸泡在10min以上。

3.2 抗菌消炎

在完成奶牛患蹄消毒处理后,需对患蹄进行抗菌消炎。一是使用青霉素、鱼肝油、蒸馏水调制成混合药物,涂抹在奶牛的患处,每天1次,持续8d;二是使用高锰酸钾、磺胺配置成药粉,涂抹在患处,使用纱布包好患蹄,每天1次,持续大约7d。在抗菌消炎治疗过程中,为了防止患蹄受到牛舍污染物的影响,应在上药后使用塑料袋进行包裹,防止牛舍中的污染物延缓患蹄的恢复速度。

4 防控要点

4.1 营养要全面

处于产奶期的奶牛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以满足其身体代谢的需求,需在饲料中增加钙、磷、蛋白质、维生素等物质,并增加其运动量,接受阳光的充足照射,以促进其机体合成维生素d,增强奶牛机体的抵抗力。

4.2 加强牛舍管理

需保持牛舍的清洁卫生,及时清除牛舍中的粪便与污水,保持牛舍地面的干燥,并要对奶牛所有活动区域进行检查,避免地表存在尖锐物造成牛蹄的损伤。

4.3 定期对奶牛蹄部进行护理

每6个月进行一次所有奶牛的蹄部修理,而养殖户要随时观察与检查奶牛的蹄部情况,以便于及时发现病情,在奶牛腐蹄病发病初期进行及时的治疗,可以获取良好的治疗效果。

4.4 保存良好环境

奶牛生存环境潮湿是引起奶牛腐蹄病的主要原因,养殖户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牛舍的防潮工作,也可将牛舍设立在干燥的位置,像朝阳的山坡。

4.5 养殖密度要合理

通常为1.2头/m2,为奶牛活动提供足够的空间,并且要做到合理分群,依据奶牛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群,使奶牛可以在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中健康成长。

奶牛腐蹄病流行诊断及防控要点分析

5黑龙江是奶牛养殖大省,近些年奶牛腐蹄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并且好发于多雨潮湿季节。奶牛在感染该病后,虽然不会致死,但是其蹄部受到损伤,运动受限,影响到其饲料的摄取量,进而降低奶牛的产奶量,长期不愈势必增加治疗费用,而且被淘汰的占比数目较大,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到当地奶牛的健康发展。为了减少本病造成的各项损失,需要养殖户深入分析该病的流行病学,并可在奶牛患病后做出正确的诊断,以及进行有效的治疗,帮助奶牛提高康复速度。此外,奶牛腐蹄病重在预防,养殖户可通过加强日常的饲喂管理,并根据该病的流行性特点,明确防控的要点,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控方案,可降低该病的发病概率。

作者:李泽军 副高级兽医师 主要从事畜牧兽医工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