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奶牛腐蹄病屬于發病率較高的一種流行性疾病,該病具有季節性特征,好發生于多雨季節,通過資料統計發現,一個奶牛群的發病率最高可達到40%。奶牛在感染該病後,奶牛蹄部遭到損傷,患蹄無法承受奶牛身體的重量,進而形成奶牛運動的限制,降低奶牛的産奶量,使得處于産奶旺盛期的奶牛遭到淘汰,導緻養殖戶的經濟損失。是以進行奶牛腐蹄病流行病學、臨床診斷、防控措施的研究十分有必要,以此來形成對該病的預防與有效治療,為奶牛的肢蹄健康做好保障。
1 流行病學分析
1.1 流行調查
針對某地的奶牛養殖進行牛腐蹄病的流行病學調查,擷取該病的第一手調查資料,選擇某地多個奶牛養殖戶,随機抽樣檢查200頭奶牛的肢蹄,發現患有牛腐蹄病的奶牛有32頭,發病率較高。
1.2 流行分析
現階段,牛腐蹄病已成為奶牛第二大類疾病,對奶牛養殖效益造成不良的影響。受到地區自然環境與氣候條件的影響,各地區該病的發病率各不相同。而且該病好發于潮濕多雨季節,像夏季高溫且多雨,牛舍潮濕,再加上飼喂管理不到位,牛舍衛生條件不合格,會提高奶牛腐蹄病的發病率。如果是奶牛養殖場,該病除了在冬季發病率較低外,其他三個季節的發病率會提高至40%。此外,該病在奶牛群體中發病,沒有年齡段的限制,但是有着胎次的特征,通常在2-4胎發病率較高,并與牛的品種有着一定的關系,德國黃牛不易發病,而西門塔爾牛則發病率較高。
2 臨床診斷
2.1 臨床表現
奶牛在患有該病之初,後蹄落地不穩,不敢踏地,時常提起後蹄,奶牛運動受限;奶牛站立後,頻繁換蹄,煩躁不安,而且肢蹄關節部位彎曲,無法保持直立,牛蹄打地;通過對其行走觀察發現,患蹄有跛行表現,且奶牛蹄冠有疼痛感。至發病後期,病情嚴重的奶牛将會表現出“三腳跳行”,患蹄已不能踏地,進而影響到飼料攝入量,營養供應不足而促使産奶量逐漸下降,牛體逐漸消瘦。一旦病牛長期卧地不起,站立更加困難,則需要被淘汰掉。
2.2 臨床檢查
使用牛體保定裝置固定奶牛,然後吊起其患蹄進行臨床檢查,敲打患蹄,病牛有疼痛表現,側面蹄角質受損較小,将蹄底部用刀劃開檢查,會發現有諸多小洞,用力擠壓後,小洞中會流出黑色液體,并伴有腐臭味。使用鑷子深入小洞之中,發現病情已經發展至蹄角質處,如果再發展下去,則會與皮膚脫離。
3 治療
3.1 消毒處理
将牛體保定後,吊起并固定患蹄,先清洗患蹄,然後去除患處的腐敗物,接着使用0.5%的高錳酸鉀進行消毒處理,最後使用20%硫酸銅殺菌劑浸泡患蹄,要保證浸泡在10min以上。
3.2 抗菌消炎
在完成奶牛患蹄消毒處理後,需對患蹄進行抗菌消炎。一是使用青黴素、魚肝油、蒸餾水調制成混合藥物,塗抹在奶牛的患處,每天1次,持續8d;二是使用高錳酸鉀、磺胺配置成藥粉,塗抹在患處,使用紗布包好患蹄,每天1次,持續大約7d。在抗菌消炎治療過程中,為了防止患蹄受到牛舍污染物的影響,應在上藥後使用塑膠袋進行包裹,防止牛舍中的污染物延緩患蹄的恢複速度。
4 防控要點
4.1 營養要全面
處于産奶期的奶牛需要更多的營養物質,以滿足其身體代謝的需求,需在飼料中增加鈣、磷、蛋白質、維生素等物質,并增加其運動量,接受陽光的充足照射,以促進其機體合成維生素d,增強奶牛機體的抵抗力。
4.2 加強牛舍管理
需保持牛舍的清潔衛生,及時清除牛舍中的糞便與污水,保持牛舍地面的幹燥,并要對奶牛所有活動區域進行檢查,避免地表存在尖銳物造成牛蹄的損傷。
4.3 定期對奶牛蹄部進行護理
每6個月進行一次所有奶牛的蹄部修理,而養殖戶要随時觀察與檢查奶牛的蹄部情況,以便于及時發現病情,在奶牛腐蹄病發病初期進行及時的治療,可以擷取良好的治療效果。
4.4 儲存良好環境
奶牛生存環境潮濕是引起奶牛腐蹄病的主要原因,養殖戶應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做好牛舍的防潮工作,也可将牛舍設立在幹燥的位置,像朝陽的山坡。
4.5 養殖密度要合理
通常為1.2頭/m2,為奶牛活動提供足夠的空間,并且要做到合理分群,依據奶牛不同年齡段進行分群,使奶牛可以在一個良好的空間環境中健康成長。
5黑龍江是奶牛養殖大省,近些年奶牛腐蹄病的發病率居高不下,并且好發于多雨潮濕季節。奶牛在感染該病後,雖然不會緻死,但是其蹄部受到損傷,運動受限,影響到其飼料的攝取量,進而降低奶牛的産奶量,長期不愈勢必增加治療費用,而且被淘汰的占比數目較大,給養殖戶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也嚴重影響到當地奶牛的健康發展。為了減少本病造成的各項損失,需要養殖戶深入分析該病的流行病學,并可在奶牛患病後做出正确的診斷,以及進行有效的治療,幫助奶牛提高康複速度。此外,奶牛腐蹄病重在預防,養殖戶可通過加強日常的飼喂管理,并根據該病的流行性特點,明确防控的要點,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控方案,可降低該病的發病機率。
作者:李澤軍 副進階獸醫師 主要從事畜牧獸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