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于大英:中国革命青年的榜样

来源:人民日报

于大英:中国革命青年的榜样

莹莹的肖像。新华社

2009年,余代英被评为"为新中国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100位英雄楷模"。

于大英,江苏武进人,1895年生于湖北武昌。1915年,他进入中文大学。他在学生时代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武汉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春,余代英来到北京,与李大昭、邓忠夏等建立了联系,开始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来,他受《新青年》杂志的委托,翻译出版了考茨基的临时著作《阶级斗争》,对毛泽东、周恩来、董碧武等重要领导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21年,于代英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成为上海大学教授,同年8月当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宣传部部长,创办和编辑了《中国青年》,培养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

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上工作,1925年领导五年运动,1926年5月被党调到黄埔军校担任教官政治主任。1927年1月,他赴武汉任中央军政学校校长,担任政治部总法律顾问,坚决反对蒋介石和汪精卫对革命的背叛。7月,余代英奉中央命令前往九江,担任中共中央原敌委委员,参与南昌起义的组织与发起。12月,他领导广州起义,成为广州苏维埃政府秘书长。

1928年,于代英赴沪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组织部秘书长等职务,并担任中央机关出版物《红旗》主编。1929年6月,他再次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二中全会中央委员。

1930年5月6日,余代英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狱中,于大英面对敌人的胁迫和诱惑,不屈不挠。1931年4月29日,他在南京遇害,享年36岁。

"江湖的波浪记得老旅游,所以人们的生死都是秋天。一直被遗弃平凡的东西,留下来骄傲成为一名囚犯。"这是余代英在狱中写的一首壮丽的诗。周恩来高度评价于代英:"他的无产阶级意识、工作热情、意志坚强、作风淳朴、牺牲精神、群众素质、感人说服力,应永远成为中国革命青年的榜样。"

人民日报 (12月,2021 04)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