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此人是诸葛亮的堂侄,还是司马炎的发小,却宁死不为西晋效力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发生在西晋发动伐吴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沈莹、王濬、张悌和诸葛靓。原文如下:

此人是诸葛亮的堂侄,还是司马炎的发小,却宁死不为西晋效力

时龙骧将军王濬率水兵顺流而下。前哨报说:“吴人造铁索,沿江横截;又以铁锥置于水中为准备。”濬大笑,遂造大筏数十方,上缚草为人,披甲执杖,立于周围,顺水放下。吴兵见之,以为活人,望风先走。暗锥着筏,尽提而去。又于筏上作大炬,长十余丈,大十余围,以麻油灌之,但遇铁索,燃炬烧之,须臾皆断。两路从大江而来。所到之处,无不克胜。

此人是诸葛亮的堂侄,还是司马炎的发小,却宁死不为西晋效力

却说东吴丞相张悌,令左将军沈莹、右将军诸葛靓,来迎晋兵。莹谓靓曰:“上流诸军不作提防,吾料晋军必至此,宜尽力以敌之。若幸得胜,江南自安。今渡江与战,不幸而败,则大事去矣。”靓曰:“公言是也。”言未毕,人报晋兵顺流而下,势不可当。二人大惊,慌来见张悌商议。靓谓悌曰:“东吴危矣,何不遁去?”悌垂泣曰:“吴之将亡,贤愚共知;今若君臣皆降,无一人死于国难,不亦辱乎!”诸葛靓亦垂泣而去。张悌与沈莹挥兵抵敌,晋兵一齐围之。周旨首先杀入吴营。张悌独奋力搏战,死于乱军之中。沈莹被周旨所杀。吴兵四散败走。

此人是诸葛亮的堂侄,还是司马炎的发小,却宁死不为西晋效力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晋武帝司马炎发动伐吴之战,西晋龙骧将军王濬率部顺流而下,连战连捷。东吴丞相张悌、左将军沈莹和右将军诸葛靓虽进行殊死抵抗,仍无法挡住晋军的攻势。在战斗中,张悌和沈莹先后被杀。不久之后,孙皓投降,东吴亡国。

此人是诸葛亮的堂侄,还是司马炎的发小,却宁死不为西晋效力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西晋大军的勇猛气势,叫做“势不可当”,意为来势迅猛,不可抵挡。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晋书•郗鉴传》中的“群逆纵逸,其势不可当,可以算屈,难以力竞。”

此人是诸葛亮的堂侄,还是司马炎的发小,却宁死不为西晋效力

本文描述的西晋大军击败张悌、沈莹和诸葛靓的情节,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发生在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据《三国志•三嗣主传》载:“濬、彬所至,则土崩瓦解,靡有御者。预又斩江陵督伍延,浑复斩丞相张悌、丹杨太守沈莹等,所在战克。”该传注引《襄阳记》中更是非常详细地描述了此次战斗的经过:“晋来伐吴,皓使悌督沈莹、诸葛靓,率众三万渡江逆之……吴军大败。诸葛靓与五六百人退走,使过迎悌,悌不肯去……靓流涕放之,去百余步,已见为晋军所杀。”尽管张悌、沈莹和诸葛靓等人拼死抵抗,但国力衰落的东吴远非晋军的对手,张悌和沈莹的结局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人是诸葛亮的堂侄,还是司马炎的发小,却宁死不为西晋效力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诸葛靓,家族背景非常特殊。他的父亲名叫诸葛诞,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堂弟,原为曹魏大臣,后来在淮南发动叛乱,死于司马昭之手,诸葛靓也因此投靠了东吴,后来还成了东吴的大司马。诸葛靓与晋武帝司马炎也非同寻常。《世说新语》载,诸葛靓与司马炎是“竹角之好”,也就是发小。同时,诸葛靓的姐姐还是司马炎叔叔司马伷的妻子。也正是因为这层特殊的关系,在东吴灭亡后,诸葛靓宁死不愿为西晋效力,司马炎才会法外开恩,不予追究。

参考书籍:《三国志》、《世说新语》、《三国演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