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發生在西晉發動伐吳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别為沈瑩、王濬、張悌和諸葛靓。原文如下:

時龍骧将軍王濬率水兵順流而下。前哨報說:“吳人造鐵索,沿江橫截;又以鐵錐置于水中為準備。”濬大笑,遂造大筏數十方,上縛草為人,披甲執杖,立于周圍,順水放下。吳兵見之,以為活人,望風先走。暗錐着筏,盡提而去。又于筏上作大炬,長十餘丈,大十餘圍,以麻油灌之,但遇鐵索,燃炬燒之,須臾皆斷。兩路從大江而來。所到之處,無不克勝。
卻說東吳丞相張悌,令左将軍沈瑩、右将軍諸葛靓,來迎晉兵。瑩謂靓曰:“上流諸軍不作提防,吾料晉軍必至此,宜盡力以敵之。若幸得勝,江南自安。今渡江與戰,不幸而敗,則大事去矣。”靓曰:“公言是也。”言未畢,人報晉兵順流而下,勢不可當。二人大驚,慌來見張悌商議。靓謂悌曰:“東吳危矣,何不遁去?”悌垂泣曰:“吳之将亡,賢愚共知;今若君臣皆降,無一人死于國難,不亦辱乎!”諸葛靓亦垂泣而去。張悌與沈瑩揮兵抵敵,晉兵一齊圍之。周旨首先殺入吳營。張悌獨奮力搏戰,死于亂軍之中。沈瑩被周旨所殺。吳兵四散敗走。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晉武帝司馬炎發動伐吳之戰,西晉龍骧将軍王濬率部順流而下,連戰連捷。東吳丞相張悌、左将軍沈瑩和右将軍諸葛靓雖進行殊死抵抗,仍無法擋住晉軍的攻勢。在戰鬥中,張悌和沈瑩先後被殺。不久之後,孫皓投降,東吳亡國。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西晉大軍的勇猛氣勢,叫做“勢不可當”,意為來勢迅猛,不可抵擋。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晉書•郗鑒傳》中的“群逆縱逸,其勢不可當,可以算屈,難以力競。”
本文描述的西晉大軍擊敗張悌、沈瑩和諸葛靓的情節,是一個真實的曆史事件,發生在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據《三國志•三嗣主傳》載:“濬、彬所至,則土崩瓦解,靡有禦者。預又斬江陵督伍延,渾複斬丞相張悌、丹楊太守沈瑩等,所在戰克。”該傳注引《襄陽記》中更是非常詳細地描述了此次戰鬥的經過:“晉來伐吳,皓使悌督沈瑩、諸葛靓,率衆三萬渡江逆之……吳軍大敗。諸葛靓與五六百人退走,使過迎悌,悌不肯去……靓流涕放之,去百餘步,已見為晉軍所殺。”盡管張悌、沈瑩和諸葛靓等人拼死抵抗,但國力衰落的東吳遠非晉軍的對手,張悌和沈瑩的結局也就不足為奇了。
至于小說中提到的諸葛靓,家族背景非常特殊。他的父親名叫諸葛誕,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堂弟,原為曹魏大臣,後來在淮南發動叛亂,死于司馬昭之手,諸葛靓也是以投靠了東吳,後來還成了東吳的大司馬。諸葛靓與晉武帝司馬炎也非同尋常。《世說新語》載,諸葛靓與司馬炎是“竹角之好”,也就是發小。同時,諸葛靓的姐姐還是司馬炎叔叔司馬伷的妻子。也正是因為這層特殊的關系,在東吳滅亡後,諸葛靓甯死不願為西晉效力,司馬炎才會法外開恩,不予追究。
參考書籍:《三國志》、《世說新語》、《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