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凯迪
公元7-8世纪,阿拉伯人从半岛之上猛然崛起,手持弯刀的穆斯林征服者们很快就将伊斯兰的教义广布在从大西洋到兴都库什山的广大区域之中。然而,在遥远的中亚,他们遇到了一支突厥人的强力拦截。
这支名为突骑施的强大西突厥部落,在西域一度被称为唐帝国忠实的盟友,迟滞了阿拉伯人对东方的进攻,并多次取得大胜。遗憾的是,这支强大的部落来去匆匆,在公元8世纪中叶就逐渐消散在历史中,也让唐朝顿失一臂,为后来的怛罗斯惨败埋下了伏笔。

早期的突骑施人原本并不出彩,仅为西突厥汗国帐下的五大咄陆部落的一支。唐朝大将苏定方等人平定阿史那贺鲁后(658年),唐朝政府在突骑施设置了嗢鹿州都督府都督府、絜山都督府(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我国新疆伊犁一带),这支伊犁河流域的西突厥部落长期臣服于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这个公元7世纪后期都十分平庸,并没有成为决定地区形势的主导力量。
图/伊犁河流域
公元七世纪末期,由于武则天在羁縻突厥部落的过程中出现了任人不当的局面,从而给当时居于次要地位的突骑施部落找到了翻身的机会。
伊犁河流域历来为北疆的通衢要道与水土丰美之地,因而突骑施部落的发展潜力明显要强于其他西突厥部落。长安三年(703年),突骑施部领袖乌质勒领兵攻击阿史那斛瑟罗,以楚河流域之碎叶城为大牙﹐伊犁河流域之弓月城(今新疆霍城西北)为小牙,基本上掌控力整个西突厥故地,由此开启了突骑施部落的强盛阶段。
突骑施的黄金时代在苏禄可汗时期。公元713年,苏禄在前任可汗被后突厥斩杀后继位统率突骑施,他利用自己的军事力量与政治手腕迅速让西突厥十姓部落逐渐归附于他。苏禄重振西突厥的力量,重新掌握了二十万突厥可战之兵,基本上相当于西突厥极盛时期的兵力。
三年之后,后突厥默啜可汗败亡,苏禄可汗正式自称可汗。在之后的数年之间,苏禄可汗的地位得到了来自唐玄宗的官方认可,唐朝政府先后任命苏禄为左羽林军大将军,金方道经略大使,赐号忠顺可汗。此时的突骑施实际上已经成为了西突厥的主人。
图/阿拉伯骑兵
然而此时,已经度过乌浒水(阿姆河)的阿拉伯人却因为自身的内斗而出现了疲态。作为西突厥的新主人,苏禄可汗意图重建突厥人在中亚绿洲的权威,当时的阿拉伯已经迫使整个河中地区的大量城邦臣服于己,并且对其利用伊斯兰教法统治,引起了河中各国的反抗。
公元720年左右,康国、俱蜜、安国等联名奏上《请讨大食表》。在公元724年的渴水日之战中,突骑施部队一举击溃了前来攻击拔汗那(大宛)的阿拉伯联军,随后在公元731年的塔什塔卡拉查山口之战中再次击溃了阿拉伯帝国的主力部队,使阿拉伯人在河中地区的势力几乎一扫而空。强大的突厥骑兵在河中绿洲与荒漠之间肆意奔驰,大食人因而称之为“抵顶者”。
突骑施人的巅峰来得快,去得也快。
苏禄可汗在西方大战阿拉伯人的同时,也不忘在东方的安西四镇彰显自己的强大军事实力,可以在东西两大战场上同时与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开战。
苏禄可汗的实力固然强劲,但也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公元736年,唐朝北庭都护盖嘉运在伊犁河流域击败苏禄可汗,阿拉伯帝国同时发动反攻,而突骑施内部同样掀起了权力的斗争。公元738年,在东西战场上受到重创的苏禄可汗被手下首领莫贺那干偷袭斩杀,其子吐火仙可汗另立山头,双方分裂为黄黑两姓相互攻击,整个汗国迅速分崩离析,再无能力西向牵制穆斯林。
而在此时,筹谋推倒突骑施的唐朝突然发现——自己没办法填补突骑施帝国灭亡之后西域存在的权力真空,随着突厥部落的零散化与加速衰落,最终导致了阿拉伯人在中亚的彻底胜利。突骑施人的兴起十分迅速且猛烈,然而其大杀四方的战略意图却也最终导致其迅速衰落,最终沦为葛逻禄的附庸,泯灭于历史之中。
参考文献:
1.中亚通史
2.中国全史百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