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暴力犯罪通常发生在晚上? 为什么人们在晴天更愿意提供帮助? 为什么黑暗环境中更愿意向他人吐露隐私? 为什么搭讪行为在自然光照条件良好的晴天时成功率更高?

光照在地球的整个生物进化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不仅对我们看清周围环境中物体的大小、颜色和形状等信息提供了基本的视知觉基础, 即光照的图像视觉功能, 同时, 它还会通过人类视网膜上第三类新型感光细胞——内在光敏性神经节细胞——对有机体的诸多生理和心理功能产生影响。
光照与攻击行为
大部分自然光与攻击行为的研究发现, 自然光的光照强度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例如, 患有轻微季节性情绪障碍的个体在高亮度的自然光条件下会更乐于进行社交活动, 进行人际沟通时态度更随和, 暴力和吵架行为也会明显减少。一项长期的追踪研究表明, 暴力犯罪通常发生在日光照射较少的夜间。
另外一项研究探讨了天气状况和时间相关因素与家庭暴力和强奸事件报案数量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 家庭暴力和强奸事件更可能发生在自然光较少的日落之后。
光照与社会利他
早在1979年, 心理学家cunningham就提出“阳光善人” (sunshine samaritan)的假设。他在春夏冬三季的实验发现, 在日照强度较高的天气里, 助人行为发生的频率更高, 而气温、湿度、风速和月相的影响相对较弱。
现场实验研究了自发助人行为, 在控制了气温的条件下, 分别在自然光较强的晴天和自然光较弱的阴天测量过往行人是否会主动提醒主试物品掉落的情况,即人们在晴天更愿意提供帮助。
光照与道德决策
居于暗光环境中的被试更易于通过欺骗的方式获取更多的游戏报酬, 佩戴深色墨镜的被试比佩戴透明眼镜的被试在独裁者博弈游戏中会表现出更加自私的行为, 匿名感在黑暗和自私行为中起中介作用。
基于光和善良之间的隐喻性联系, 明亮可以增强个体的道德自我进而促进道德行为的发生, 与暗光环境中的被试相比, 处于亮光环境中的被试在博弈游戏中表现出更少的自私行为, 且愿意捐赠更多的钱, 做出更多的慈善行为, 并且道德自我在明亮和道德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光照与自我控制
相对于暗光房间的被试来说, 在亮光房间的被试主观报告具有更高程度的公共自我意识; 无论是通过实际的灯光环境操纵还是概念启动操纵, 明亮都能诱发被试使用控制程度更高和反思式的自我调节策略。
此外, 亮光还能够抑制欲望和不合理的冲动, 这都反映了较高水平的自我控制。
光照与冲突解决
早期的研究发现, 人们在低色温的暖白光环境下更倾向采用合作、和解而非对抗的积极应对方式解决人际冲突。在后续研究中, 他们严格操纵了照度和色温,结果发现, 相对于冷白光(4200 k), 处于暖白光(3000 k)照明环境下的个体更倾向于通过合作而非逃避的方式解决人际冲突和矛盾。
光照与自我表露
以往有研究发现, 黑暗环境中的被试更倾向于拥抱陌生人, 并向他人袒露自己的私人信息。研究发现, 亮光不仅会增加被试间一般性的交流, 也会增加亲密性的交流, 这有可能是因为亮光造成的宽敞感所致。
有关医患交流的研究也发现, 让被试想象自己在明亮的房间相对于昏暗的房间, 能够有效提高被试的自我表露意愿。
光照与其他社会心理与行为
有研究发现处于暖色温照明环境中的被试更易给予虚拟求职者更加积极的技能鉴定与行为绩效评估。
光照还会影响刻板印象的加工。当个体感受到威胁时, 会促进他对消极刻板印象和偏见的加工。黑暗的光环境作为一种威胁性刺激, 会使个体感受到危险, 从而诱发个体的自我保护动机。当人们身处漆黑的房间内, 自我保护特质倾向明显的个体, 可能会在工作记忆中提取出罪犯、不可信任等词汇来形成对黑人或其他人种(如伊朗人)的刻板印象, 但是他们不会提取懒惰与愚昧等词汇来概括对黑人的刻板印象。
在控制气温之后, 观察男性向女性索要电话号码的择偶举动, 发现这种搭讪行为在自然光照条件良好的晴天时成功率更高。后续一项大型自然现场实验研究发现, 人格特质在自然光和社会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具体来说, 黑暗三人格中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得分高的男性在阴天条件下, 从被搭讪女性那儿能够得到更多的积极反馈。
情绪说
自然光对情绪的影响在一系列的社会心理学和实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中都得到了确认和证实, 目前较为统一的结论是自然光能够诱发积极情绪。具体来说, 每天日照时间越短、空气相对湿度越高, 个体的情绪越低落; 与多云的阴天相比, 阳光充足的晴天个体更开心。
研究发现晴天的被试比阴天的被试更开心, 并且生活满意度更高。在探讨天气因素对股价的影响时, 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有研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晴天和阴天条件, 结果发现阳光能够诱发更加积极的自我报告情绪。最近有一项研究使用自然光作为情绪指标, 来探讨情绪对信贷发放的影响, 结果发现晴天诱发的积极情绪有助于信贷发放, 而阴天诱发的消极情绪则不利于信贷发放, 背后的机制在于自然光诱发的情绪影响了管理者的风险容忍度和主观判断。
相依型自我建构说
自我建构指个体在进行自我定义时所表现出的倾向性。自我建构主要分为独立型自我建构和相依型自我建构。前者注重自身独特性, 追求个人的独立自主, 与之相联系的自我表征多涉及个人特质、能力和偏好; 后者则注重自己与他人的联系, 渴望获得良好人际关系, 其自我表征多以人际交往为背景。暗光会提高相依型自我建构水平, 从而增加合作行为。
匿名感说
研究发现, 昏暗的室内光环境能够诱发被试产生虚幻的匿名感, 从而产生更多自利行为。这都是因为, 暗光环境可以引发人们产生一种匿名错觉, 使被试主观上认为自己的身份被隐藏了, 他人无法观察到自己的行为, 进而使人们的自利和不道德行为去抑制化。而在亮光环境中, 被试会有一种去匿名化的错觉, 因而表现出更少的自利行为。
道德自我说
道德自我假说认为, 亮光会凸显人们的道德自我, 从而进一步增加人们做出道德行为的可能性。道德自我突出在光照对道德行为产生影响中起中介作用。研究发现, 明亮的室内光环境能够使得个体的道德自我凸显, 从而增加道德行为。
具身认知理论中的概念隐喻说
黑暗象征邪恶, 而光亮象征善良。近年来, 许多实证研究支持了这种隐喻映射。一般来说,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 在概念隐喻的层面上, 人们会将黑或暗的视知觉概念与不道德相关联, 而将白或明的视知觉概念与道德相关联。暗光环境组被试会比亮光环境组被试更倾向于认为自己在酬劳分配中会受到合作者的不公平对待, 并预期酬劳更低。这证明, 暗光环境比亮光环境更容易引发被试对负性道德特质的联想, 当被试思考的问题涉及道德因素时, 光照会对道德认知判断产生直接的影响。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26(6): 1083-1095 doi: 10.3724/sp.j.1042.2018.0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