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与太太同读南师的《论语别裁》,聊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太太问道:“说说看,你对‘思无邪’的理解”。
个人觉得 “思无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法门、要义。
首先,邪的反向是——正。可见其强调的是正的意义。
为什么又用,反向表达呢?无邪。正,邪,不正下邪,至少有三种可能性。可见其表达是为了允许不同可能性的存在。也即,人只要做到不邪,已经善莫大焉!
所以,中道是不可道破的变通之举,仁义道德是师出有名的以正出奇之根本。
最本质的是,昨天晚上聊到,所有的一切,首先看其发心。发心蒙正。最为重要。
易经中关于“蒙卦”(谈教育的一个卦),也强调:君子蒙以养正。而这个话不是谁说的,正是孔子说的。因为这个《易经》的《十翼》是孔子及其学生作的。
所以与思无邪,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从最得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王阳明来看。不但是诗三百,思无邪。《六经》一语概之也是思无邪。在阳明先生看来,学习中国文化的关键法门。也是要思无邪,发心纯正。又回到我一开始所讲的。要有至纯至善之心。《大学》所讲的“止于至善”亦是同理。
所以说,中国的学问是,需要年龄方能慢慢参悟,略得宗趣,也许年纪大了又会改变,有新的理解。
太太随即回应道“这个是本源,真理,不会改变。思无邪,即是最天然的善良,小孩子往往具备,所以婴儿其实能量很大。比如我们家二宝,轻轻松松就把我们这些大人“玩弄于鼓掌”之中,关键是我们还心甘情愿”。《道德经》也讲:团气至柔能如婴乎?
那如何回归这种本真、自在,反朴归真的无邪之状呢?
敬待下节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