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边缘》可以说是继《贱女孩》(mean girls)之后最佳年轻女孩成长片。
nadine(海莉史坦菲德)是个尴尬的高中女生,慈爱的父亲已在四年前过世,与她磁场不合的母亲(kyra sedgwick)忙着再度开始约会,她哥哥darian(blake jenner)是个万人迷,妈妈老是偏心宠哥哥,nadine感觉自己是个没人爱的失败者,更惨的是,她唯一的朋友krista(haley lu richardson)竟然与darian开始约会,nadine感到被背叛,更加自怜与愤怒。
主角nadine对着镜中人焦虑地自言自语着「不要这么怪~不要这么怪~」,差不多可以总结她的困境。她的一切问题根源,来自各种不安全感──外貌、社交、爱情、在超受欢迎的哥哥阴影下生存、妈妈偏心……种种因素造成她极度缺乏自信,成为自己最可怕的敌人,比其他人更爱打击自己。而「讨厌自己」的下一步,就是讨厌所有人事物,于是nadine成为让许多家长头痛的青少年典型──她既是鲁蛇,又是恶霸。才刚想同情她,下一秒又觉得她活该。
面对这样难搞的青少年,她身边的人各自发展出应对的方法。父亲是最了解nadine、也最明白如何顺着毛安抚她的人,这两人有某种灵犀相通的互相理解,是nadine母亲永远无法企及的。然而父亲去世后,没有人能取代那个角色。妈妈沉浸在自己的问题中,自顾不暇,没心情也没能力照顾在她眼中比不上儿子的古怪女儿。哥哥darian不断感受到nadine对他的不屑,当然不想搭理她。好友krista跟darian在一起后,发现nadine简直成了不可理喻的怪物,只好冷战。对nadine有好感的同学erwin(hayden szeto饰演),自己也是个尴尬人物,虽很想让关系更进一步,却连第一步都不知怎么走。唯一有办法摸清底细、治治这个女孩的,是历史老师mr. bruner(伍迪哈里逊饰演),他很爱打醒自我中心的nadine,但也留空间让她自己领会道理,bruner讲话很直来直往,很敢酸她,因为他知道nadine的力量比她自己认为的还多。
那么nadine又是怎么看这个世界的呢?她认为自己是老成、世故的,所以她讨厌别人,因为「我把你们都看透啦」。但剧情继续发展,却渐渐透露出残酷真相──旁人根本不是nadine想的那样。老师、母亲、哥哥、暗恋她的男生……都有nadine没发现的另一面,如果这女生不是那么自我中心、一切着眼于「我、我、我」,就能看见。老师不是她直接假定的孤单中年男、妈妈远比她想像更需要帮助、哥哥为家庭付出许多、erwin不只是个有虎妈的尴尬亚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包袱与困境,即使外人眼中完美的人,也有不为人知的难处。nadine自称有个老灵魂,但其实嫩得很,光看她的判断力就知。
片中特别安排了母女人生历练的对照:nadine,身为一个年轻女孩,认为全世界青少年里面就数她最苦最悲哀;她母亲,身为一位历经沧桑的成年人,则认为大家都很悲惨,只是他们都很会装罢了。青少年因为世事看得不够多,常常有很戏剧化的反应,《成长边缘》成功捕捉这样的特色,并且常常让女主角单独入镜,突显社交上的孤立,以及内心小宇宙的崩溃。
《成长边缘》在青少年成长片的框架中,也做出不少小突破,颇有新意。例如本片不像大部分ya (young adult)片,会介绍校园其他各种小团体,因为那些在这儿不重要──反正nadine几乎与世隔绝,处在自己的一人圈圈里;其他同类片常有的「打扮美美去见心上人」换衣选衣蒙太奇,本片就是能做出很不一样的角度与风格,例如让主角别扭地朝私处喷香水,喷完又觉得好像下手太重了,不带痕迹点出nadine面对爱情的紧张与青涩;亚裔角色erwin写得很好,对比80年代《少女十五十六时》(sixteen candles)里的亚洲人角色,erwin进化很多,他乍看尴尬而不酷,但认识更深,会看见他有深度甚至「酷」的那一面,以及只身在外求学的孤单,这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由各种刻板印象组合而成的丑角。
除了前述这么多优点,《成长边缘》最令我欣赏的,是它不走纯粹的「乐观进取」态度,而愿意面对青少年的现实,聆听黑暗的声音。本片导演兼编剧kelly fremon craig,当年带着剧本草稿找上传奇制作人james l. brooks的制片公司gracie films,brooks建议她先好好花力气实地研究十七岁女生,再来琢磨剧本,据说后来的定稿与初稿差距很大。或许就是这样扎实的田野调查,让《成长边缘》触动许多人青少年时期的真实担忧与恐惧,害怕自己永远是这个尴尬的人、有着不讨喜的外表、惹人厌的脑袋、注定孤单一辈子。《成长边缘》也提醒正处于这时期的年轻人们,或许你们需要的,只是停止注意自己──停止观察脸上的青春痘、翘起来的几根头发、浮肿的小腿肚、浑圆的小腹,看看周围,看看别人,试着理解这世界非常大,男女老幼都有自己的挣扎,社会有更大的问题,大過妳那粗旷的眉毛。至于其他的,就让时间给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