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广东某市发生
因消费者在餐厅聚餐食用河豚鱼
引发食物中毒事件
为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
发布食品安全风险提示
学名河鲀,因含有河豚毒素,食用后易中毒而导致神经麻痹,进而发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全身无力等症状,严重者危及生命。目前尚无特效的解毒药和治疗方法。
最快1.5小时可致死
目前没有特效的解毒药
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是严禁食用河豚的。2016 年,国家农业部和食药监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有条件放开养殖红鳍东方鲀和养殖暗纹东方鲀加工经营的通知》,给人工养殖的“红鳍东方鲀”和“暗纹东方鲀”这两个品种解禁。
图/新快报
而养殖的河豚也需要有专门资质的企业才能加工,且要求极高。
专家同时也指出,经过专业处理的河豚并非没有毒性,只是毒性控制在每公斤2.2毫克的范围内,过量食用依旧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据悉,河豚身上的毒素,毒性比氰化钠强1000倍,0.5毫克就足以致人死亡。中毒过程急速而剧烈,潜伏期只有10分钟至3小时,发病后4-6小时内就可能死亡,最快是1.5小时。
一旦误食河豚中毒
需在1小时内送医
一旦中毒,一定要尽快在1个小时内就医,通过肠道灌洗等治疗来清除毒素,千万别耽误救治的最佳时机!
河豚毒素总结起来有三大特点:毒性大、毒性稳定、在河豚鱼体内分布复杂。 毒性稳定
不管你是盐腌还是太阳晒,煎、炒、烹、炸,火烧、碳烤,就算使出看家本领,把十八般武艺全拿出来,这河豚毒素依旧非常稳定,结构难以破坏。
河豚毒素,就算把你们家里面所有的高压锅都用上,也都是白扯。 毒性在河豚鱼体内分布复杂
河豚毒素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在河豚鱼体内分布复杂,在不同的河豚体内毒素的分布也不同。河豚鱼有120多个品种,有不少品种外表长得差不多,但内在的毒性分布却是天差地别。
有的河豚鱼内脏部分有剧毒,肌肉部分是没毒的,可有的河豚鱼,全身上下,连皮带肉全都有毒,没有任何一个部分可以食用。
还有些鲀类,比如虫纹东方鲀、铅点东方鲀,这些东方鲀类,肌肉里头就有毒。在没法辨别它种类的时候,是绝对不能吃的!
近年来,
为防控河豚鱼中毒事故,
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
原国家农业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有条件地放开养殖红鳍东方鲀和
养殖暗纹东方鲀的加工经营。
根据有关文件,养殖河豚鱼应当经具备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相关标准加工并检验合格后方可销售,加工企业的河鲀应当来源于农业部门备案的河鲀鱼源基地。
河豚鱼加工产品应当包装,包装上附带可追溯的二维码,并标明产品名称、执行标准、原料基地及加工企业名称和备案号、加工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检验合格信息等。河豚鱼加工产品应使用统一式样的产品检验合格证明。
禁止经营养殖河豚鱼活鱼和未经加工的河豚鱼整鱼;禁止加工经营所有品种的野生河豚鱼。
食品经营单位要切实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销售加工的河鲀产品须为经具备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相关标准加工并检验合格,并须查验及留存产品检验合格证明及相关票证。因此,市面上能买到的合法养殖可供食用的河豚鱼都不是活鱼,而是宰杀后的鱼皮或鱼肉制品,且所有上市流通的河豚鱼外包装上均有可追溯的二维码。
广大消费者切记不购买、不自行捕捞和食用野生河豚鱼,不购买、不食用未经国家审批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的河豚整鱼。餐饮服务单位加工制作河豚活鱼、野生河豚鱼为违法行为,将受到法律的惩处。
提醒广大消费者
禁止食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以及有关法律禁止食用的其他野生动物;
禁止以家畜家禽名义食用野生动物;
禁止食用“长江野生鱼”“长江白鱼”“长江鮰鱼”等长江禁捕渔获物,共同保护长江母亲河。
特别提示
留心食物中毒表征
一旦出现恶心、腹痛、腹泻
发热等不适症状时
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
尽快就近就医,并保留可疑食物
如发现违法违规经营食品行为
请及时拨打投诉举报电话
“12345”、“12315”
编辑丨钟昕彤
责编丨禤志杰
校对丨曾玮蕾
来源丨广东发布、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