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涛
多子巷,曾是成都满城中众多胡同中的一条,原名叫作太平胡同。
推翻满清以后,要把胡同改成街巷,咋个改呢?
一般来说是根据这个胡同的特点来取名字的。
因为在这个胡同吼头,有不少为满蒙八旗制造刀枪兵器的匠铺所以这个胡同就被叫作了“刀子巷”。
民国时期,有“四川王”之称的军阀刘湘,其宅院就在刀子巷里。
号称“四川王”的刘湘都看得起这个地方,可见这条街巷是有魅力的。
刘湘住进刀子巷以后,总觉得心头“耳起耳起”的。
刘湘说不出来这个地方有啥子不对,想了半天才觉得是巷名太不吉利,睡到床上就想到这个巷子名字叫“刀子巷”,总觉得有把刀悬掉掉地挂在上头,说不定哪天硬是就掉下来把自己杀了,刘湘总认为是暗藏凶机。
1935年便听从当时著名学者张圣奘的建议,将刀子巷改名成了多子巷。

刘湘的长子与次子都是早逝,当时只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而多子巷,寓意为了求得多子多福。
刘湘是抗日英雄,带病出征奔赴抗日前线。卢沟桥事变爆发的第二天,刘湘即电呈蒋介石,同时通电全国,吁请全国总动员,一致抗日。1937年10月15日,刘湘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任集团军总司令,率领川军带病奔赴抗日前线。在抗战前线吐血病发,于1938年1月20日在汉口去世。死前他留有遗嘱:“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中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刘湘去世后举行了隆重的国葬,1938年1月22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明令褒恤刘湘,追赠陆军一级上将,并将其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国史,用示国家笃念功勋之至意。2月14日,颁令准予国葬。
殡期定于同年5月27日,在四川省府灵堂公祭后,由省府出殡至武侯祠汉昭烈墓右侧安置,并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典礼。殡葬之日,国民政府下令全国降半旗致哀,川、康两省禁止一切娱乐活动。为抛撒祭文传单,甚至还出动了几十架飞机,绕墓低空盘旋。何应钦、白崇禧、阎锡山、盛世才、宋子文等国民党大员赠送挽联。蒋介石题匾“飒爽犹存”。
1938年2月,刘湘灵柩移送成都,即将墓址选在成都南郊,以紧邻武侯祠惠陵旁的86000平方米之地作为墓园营建。墓园由建筑专家杨廷宝仿南京中山陵园形式规划设计。墓园内修旌忠门(三阙),立神道碑(碑亭),建纪念亭(多角亭,毁于文革),浇铸刘湘铜像(1949年前后已不存)。其陵墓所在地当时就被辟为“甫澄纪念公园”。
墓园于1938年动工,共耗资140余万大洋,至1942年1月墓园落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刘湘墓园曾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后勤油料部仓库使用。1953年,由成都市市长批准,政府出资2.5亿元(旧币)整修武侯祠和刘湘墓园,对刘湘墓园的全部宫殿式房屋进行了油漆、粉刷、彩绘、修补和整修;同时培修了大门外到大门内直至果园的道路以及部分墙垣。因陵园草木荒废已久,故当时还做了大量整修园林的工作,并扩挖了刘湘墓园内的池塘。整治后的刘湘墓园与武侯祠合并为南郊公园。1966年8月23日,成都红卫兵同园内“革命职工”一起,挖掘墓圹,凿砸墓冢,破毁棺椁,焚烧尸骨,刘湘墓遭到彻底“革命”,严重破坏。
刘湘还有一些趣事,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刘湘的外号叫“巴壁虎儿”。巴壁虎是蜥蜴的一种,在四川又称“四脚蛇”,有极强的粘附能力,可在墙壁或光滑的平面上快速爬行。再看,刘湘的仕途一帆风顺,官至一级上将,不正像一只巴壁虎吗?另一个说法是,刘湘的部队曾经驻扎并发迹于重庆的巴县,璧山。所以,老百姓给刘湘的这个绰号巴壁虎简直是太贴切了。现在的老百姓不敢给“上面的”取外号了,稍不注意就封了。
刘湘公馆还有一个出名的东西是美食,这道菜的名字叫醪糟红烧肉,是旧时成都多子巷刘湘公馆里宴客的一道名菜。据说刘公馆每次宴客,席桌上都要备两份醪糟红烧肉。此菜肉色红亮,入口化渣,味醇汁稠,入口有如吮滑腻之珠,瞬间又化为乌有,非咸非甜之味长留齿颊,芳香沁脾。
民国时期还有一位名人曾经住在多子巷的东头,他就是民国时期曾经出任过成都市长的著名书法家、齐白石入门弟子余中英(即兴公)。
如果行走在成都的街头,你会常常看到一些店铺的匾额如“陈麻婆豆腐”“粤香村”“淡斋精裱书画”等等是一位名“兴公”的所题写。
这个兴公就是余中英先生(1899-1983)。余爷爷原名余仲英,谱名余世泽,又名烈,字兴公,号墨志楼主、影庵。于书法、绘画、篆刻几方面皆有造诣,是蜀中近现代书法界承前启后的人物。余先生出生于以盛产豆瓣酱闻名全国的四川成都郫县(现成都市郫都区)。
抗战初期,随刘湘率川军出征,后任川康绥靖公署副参谋长。
曾经当过民国时期的成都市的市长。1949年后,担任过四川省书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和省文史馆馆员。
余老先生从年轻时代开始即有志于书画篆刻艺术的学习研究,其后虽军政事务、社会活动繁忙,仍砚田耕耘,乐此不疲。
1932年,余中英致信远在京华的齐白石先生,希望成为齐的弟子,齐白石接信后欣然嘉许。于是余先生于1933年中秋节前夕偕夫人朱梅君扺京执弟子礼拜见齐白石(是年余先生34岁。冬,余母牟太夫人携孙余鸿基、余鸿彰亦至京)。
在京期间深得白石翁厚爱,爱之如子,待之如友。朝夕聆听白石翁教诲,艺事日进。
49年以后,多子巷的东头出现了一个红色的楼房,名字叫做“多楼”。多楼是在多子巷和东城根上街的交接地方。
在东城根街的西边,全部是新修的红色的砖瓦盖的楼房,我记不清楚是几层楼了,可能是二或者三层吧,不会超过五层。那个时候喜欢用红砖修房子,就是光胴胴的,没有外装饰。底楼是商铺,二楼以上是住家户。
有趣的是:挨朵哪条巷子的那栋红色的楼房,就取那条巷子的第一个字作为这栋楼房的名字。挨朵东胜街的叫胜楼,然后是斌楼,桂楼,仁楼,多楼。东楼有儿童医院和几家小餐馆,斌楼有理发店和一家日杂商店,桂楼有茶叶店和中药铺,仁楼有小酒馆和连环图铺,多楼有一个储蓄所,这个储蓄所在1970年10月16日的发生了抢劫杀人案件,案件至今未破。该储蓄所后迁至我所居住的东城根街胜楼临街底层。原是一户姓万的人家所居住。
多子巷的东头有共青团四川省委,这个机构是最具有特色的,是专门负责培养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