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丨云南新闻广播
还是原来的配方
还是熟悉的味道
时隔四年
大年初四晚上
让万千吃货期待的《舌尖上的中国3》
终于暖心回归!
播出三集以后
各地吃货们纷纷表示
又一次被云南美食征服了↓
第二集中出场的稀豆粉
更是登上了新浪微博热搜榜
引来一地口水↓
网友们疯狂打call↓↓↓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共分8集,每集50分钟,主题分别为:器具、宴席、厨人、小吃、点心、食养、时节、融合,每一道美食都让人垂涎欲滴。
还没来得及看的你
快来和小编看看
这些征服全国吃货的
云南美食吧!↓↓↓
丙中洛石板粑粑
石板粑粑是怒江独龙族、怒族一种古老的传统民族美食,它的制作过程古老且特别,用来烙粑粑的石板是取自丙中洛特有的一种青黑色页岩。
人们从山旁背阴、背风的山崖上剥离出石板,依照火塘三角铁的大小,用刀削成自己喜爱的形状。这种石板厚2厘米左右,细腻平滑,如一口平底锅,受热后,变得坚实密硬,火烧不坏,水浇不裂,传热慢,散热也慢。
制作方法
将石板放在火塘的三角架上,摊入野生甜荞粉调制的面浆,随着石板渐渐被加热,粑粑会被烤得透香而不焦糊,再蘸上一点来自怒江峡谷中的野生蜂蜜,荞麦的焦香和野蜂蜜甜润混合,成就了一道怒江的独特美食。
石烹松茸
松茸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中就有介绍,不过,在第三季中,松茸的烹饪器具发生了改变,又衍生出了另一种关于松茸的美食——石烹松茸。
将石锅放在火上空烧30分钟,灌入熬制8个多小时的高汤,再放入新鲜松茸,受热均匀的石锅成为松茸的温润天堂,他们的香气流溢出来,珍贵食材的活力被完美释放。
腾冲稀豆粉
稀豆粉是云南人最爱吃的东西之一,按照自己的喜好调制味道,再加入饵块、油条、饵丝等,就成了最美味的早点。除此之外,晒干后的稀豆粉,还可以油炸吃,酥脆爽口。
将上等豌豆拣出来,放到盆里加水泡一天或一夜,然后用石磨带水磨细,再用干净的纱布滤,把滤下的豌豆粉水倒进锅里,就可以煮稀豆粉了。
煮的时候要不停地搅拌,火不能太大,要耐着性子用筷子不停地搅拌那豌豆粉水。搅着搅着,水慢慢变稠,待煮到用筷子插入锅中,随手提起,悬一股流线就可以了。
冷却后的稀豆粉,倒在芭蕉杆上,冷却后剥落晒干,待水分全部干了之后可以长久储存,当地称为“干栏片”,用油炸后酥脆爽口,又是一道美味。
爱是最好的调味品
从2017年4月到现在10个多月的时间里,《舌尖3》剧组走遍了全国20多个省市,拍摄地点110多处,调研采访300多人,拍摄美食400多道,素材量最大的一集达40多个t。
▲拍摄现场
做惯了现实题材的纪录片,《舌尖3》对声音的极致追求几乎到了“变态”的程度。一个炒菜时的火苗镜头,在不出意外一遍通过的情况下,前后至少要分别收3遍音才能达到导演组的要求。
由于拍摄制作时间紧张,导演刘鸿彦对每一集都制定了严格严谨的时间表,团队每天大都需要拍摄高达14个小时。
▲豪华坐骑之“小蹦蹦”
此外,为了追溯食物的原料,工作人员田间地头跟农用工具为友,上山下海和风雨为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能用的都用上了。这些接地气的交通工具跟我们想象中的出入是大了点……
这么优秀的纪录片
拍摄过程真的不易!
看着这样的良心之作
吃起饭来都格外香!
最后
附上播出时间表
以便大家收藏
▼
舌尖上的旅程还在继续
让我们一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