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毛盾:走出广阔而深刻的现实主义道路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毛盾:走出广阔而深刻的现实主义道路

晚年毛墩信息图片

毛盾:走出广阔而深刻的现实主义道路

毛敦笔迹《读贾玄集》资料图片

追光文学大师纪念毛墩诞辰125周年

关于毛墩文学史上文学成就的讨论,与1945年6月在重庆庆祝毛墩先生50岁和创作25周年有关。当时,中国共产党重庆机关报《新华日报》作为毛墩祝寿特刊连续出版,由廖默沙起草,周恩来、王如飞修订核实社论《中国文学工作者的征程》,王如飞代表中国共产党发表贺电文《中国文化界的荣耀》 中国知识分子的荣耀——我祝毛敦先生50岁生日。在这两篇文章中,"旅程","旅程"和"道路"的概念经常被使用。特别是王如飞的文章明确提出,"毛墩先生为中国新文艺探索了一条现实主义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文学研究者高度重视毛盾的现实主义道路,20世纪50年代毛盾在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两部专著《周翟渤的文学之路》和叶明先生的《毛盾40年的文学之路》,都将毛盾的文学成就和文学史取向与"路"的概念联系起来。在1960年出版的《文学评论》杂志第二期上,严军先生发表了一篇特刊《毛墩文学之路上的两本书》。毛墩本人似乎也同意这种概括,在他晚年出版文学回忆录时,书名是"我走过的路"。因此,毛墩的文学表现和社会实践在视觉上与"道路"问题相联系,具有特殊的历史渊源和特定的历史内涵。

1. 呼吁文学创作者在广阔的社会世界中感受和体验普通人的生活

毛盾的文学道路伴随着倡导"艺术为生命"的现实主义。这种现实主义文学与编造、炮制和粉饰的虚假文学形成鲜明对比。五四期间,毛盾、郑振轩发起"文学研究会",强调"血泪文学",目的是要求文学创作者在批判的基础上正视社会现实,重新建立文学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即彻底打开创作者的社会视野, 消除创作者与当代社会生活之间的隔阂,让文学创作者在广阔的社会世界中,感受和体验普通人的生活,反对附庸风格,而不是为文学创作筑起一堵墙。毛盾的意识符合五四新文学潮流的时代需要,来自他的文学实践和社会实践,具有强烈的存在感。

当他在1921年编辑《月刊小说》时,他的大部分贡献都是无病的呻吟,他完全沉浸在个人世界中,无论社会瘙痒如何。毛敦对这样的文学创作极为不满,他写了《春创评论》《4月56日创作回顾》《年度情怀与明年计划》等文章,加以批评。他提倡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希望改变文学现状。

同时,自1920年以来,毛盾、陈独秀等人相识并参加了上海马克思主义小组的活动。毛盾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最早的50多名成员之一。而且,在毛盾的影响下,他的弟弟沈泽民和同学张问天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核心党员和领导人。1925年至1927年,毛盾赴广州、武汉参加中国共产党合作,从事实际政治活动,担任重要宣传职务。这是毛盾的"职业革命者"时期。他接触到了被革命风暴所扼杀的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盾重返文学领域。丰富的现实经验,拓展了毛盾的文学视野和社会生活经验,也提高了他的思维能力、社会辨别力和把握现实的能力。在文学创作方面,毛墩有轰动一时的文学三部曲、鲁迅理论、徐志墨理论、冰心理论、丁灵理论等一系列作家作品。创造性实践与理论建构的双重结合,多方面推动了中国新文学的探索,奠定了毛盾在新文学实践中的地位。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高度肯定了毛盾的文学才华和创作成就,认为毛盾的创作没有普通年轻作家的"肤浅"痕迹。这是因为毛墩有着非凡的文学底蕴和洞察力。

捷克汉学家普舍克认为,毛盾的现实主义创作经验丰富和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美学范畴中的"叙事"范畴。如果说中国现代文学在美学范畴上可以区分"抒情"和"叙事",那么毛墩的文学创作和理论建构与"叙事"的关系更为密切。此外,这种联系具有世界意义,因为黑格尔对"抒情"和"叙事"的讨论偏向于现代世界和"叙事"范畴。也就是说,以古希腊为代表的人类文明"抒情"时代,"叙事"时代始于近代工业革命的历史变迁之后。在这方面,毛盾的文学创作经验和理论建构,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世界文学变革的步伐相吻合。

2.在描绘人物关系时,广泛的社会调查和文学思维触及了关键

在毛墩同时代的作家和评论家中,如鲁迅、于秋白,他们也非常关注毛墩的创作经历。在给曹敬华的信中,鲁迅肯定了毛盾在《午夜》中的现实成就。《儿女之夜》出版后,余秋白出版了《儿子之夜与国货年》和《读子之夜》,对毛盾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给予了正面评价。这些评价不仅是声音的文学辅助,也是对中国文学一些探索性尝试的鼓励和肯定。

当时,在现代都市生活的背景下表达左翼思想和情感并不罕见。毛盾的《夜》之所以不同,是因为这些作品传达的不仅仅是一般的、个人的感受和感受。如果巴尔扎克曾经承诺成为一个时代的"办事员",那么《午夜》可以被看作是1930年代左右中国社会变革的现实图景和史诗。其中,各种现代人物以群像的形式,出现在小说的舞台上。银行家、实业家、军阀、政治家、大学教授、社会名流、医生、承包商、纺织工人和逃亡地主,都是时代背景下中国城市的特殊人物。他们以群体的方式大规模出现在系列中,这在作家以前的作品中并非如此。

而且,在描绘人物关系上,毛墩的文艺表现并不浮华,不是印象派,而是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和文学思考,非常有特色,触动了关键。以《午夜》为例,展现上海对城市生活的把握。如何展现都市生活的灵魂,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展现了农村生活,诞生了一批优秀作家,而城市生活的表现要弱得多。毛盾的《午夜》是为数不多的成功表现城市生活的作品之一,它对城市生活核心内容的启示准确而有力。

在《午夜》中,他不仅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老上海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冲突,还展现了金融资本、产业资本与中国政治与中国本土经济的冲突。这种表演在中国现代小说界是独一无二的。毛墩或许不完全了解当时金融交易的秘密,但当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发生冲突时,他看到当时的产业资本是脆弱的。至于当时金融资本的运作规律,毛盾看到了它与政权的纠葛,清楚地表明,在那个时代,任何金融巨头都离不开政治权力的保护,而当时的政治大国要想在中国的混乱中取胜,就需要财团和金融巨头的支持。 军阀们在战斗的地方。这样的都市生活,在毛盾的《夜》之前,从来没有人看过,后来作家的作品也很难找到这样的表现。

之所以如此独特,或许与毛盾的经历有关,也与他的敏锐和洞察力有关。因为很少有现代作家能像毛盾那样,从一开始就对文学之路有深刻而独特的生活积累,这让他写出相关的人物、故事,许多细节和场景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

此外,毛盾的文学知识是众所周知的。20世纪40年代,文坛曾传闻毛盾回忆起《红楼梦》,朋友在宴会上随便摘录了一章,他可以背诵下来。他对外国文学的阅读也是惊人的。评论家李建武在《纪念西方》中记录了毛盾早年的生活,仔细研究了西方文学批评的历史原著,对西方文学思想的演变非常熟悉。此外,据统计,仅《毛墩集》的译本就涉及来自40多个国家的200多部作品,从一面揭示了毛盾文学积累的深度。因此,现实主义的广阔而深刻的道路,并不是毛盾文学界的简单模仿,而是他多方面人生探索和无数知识长期积累与整合的结果。

3.深沉而持久的启发,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作家投身于小说创作

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以来,毛墩的文学创作和理论建构在中国文学界一直发挥着实际影响,作家和评论家一直认同他的观点,自觉接受他的思想影响。特别是1949年后,毛盾先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会长,创办了《文学杂志》、《人民文学》等重要文学报刊,对新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表了100多万篇批评文章。和写《李子成》的姚学轩、写《创业史》的刘青一样,在创作思想上都为毛盾的现实主义服务。

此外,像20世纪50年代长大的小说家朱志轩、陆文福等一些有势的作家,都得到了毛盾的高度推荐。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历时,朱志轩说:"我读了毛敦先生的《春蚕》,我看这里,只有蚕人的苦恼和辛勤和希望吗?老同宝的仇恨、迷信、无情吗?那是在海湾后面出来的那艘船吗?还是大门关闭的工厂?......我想我看到了帝国主义吸血针的尖端,它如何伸入中国的每一根静脉,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痛苦。我不知道这是小规模的做法,还是大规模的办法,总之,我认为千言万语的短,可以包含那么多,如此深刻的社会内容,这是我羡慕的,我想追求的。"

20世纪60年代,毛墩推广"中间人物"理论,在小说创作中产生了一批具有独特性格特征的"中间人"。他们与当时文学界流行的"英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后来文学史的影响来看,如朱志轩、陆文福的《中间人》和刘青的《创业史》中具有"中间人"性格特征的梁三老汉等小说形象,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依然为读者所喜爱。这从创作经验上证明了毛盾的创作影响力。

1981年3月14日,在他去世前,毛盾写信给中国作家协会秘书办公室,将他毕生的积蓄捐给中国作家协会,希望建立一个长篇小说奖基金。中国协会接受了设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说奖的提议。毛墩文学奖自1982年首次评选以来,已经举办了10届。40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戏剧性的历史变迁,文学价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毛墩的文学影响,以"毛墩文学奖"的特殊方式,含蓄、深刻、持久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作家投身于小说创作,贡献了许多优秀的长篇作品。

对毛盾文学概念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深深地吸引了当下的文学研究者。中国毛墩研究会成立于1983年,其会员遍布国内外。在新的世纪,会员们不断有新的行动,不仅出版了60卷《毛墩研究80年书》,还编出版了43卷《毛盾集》。上述现象表明,毛盾具有文学和社会的影响,他的创作是我们推动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源和价值参考。

(作者:杨扬,中国毛墩研究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