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海盐乡风民俗(二) 四时节气•夏季

作者:嘉兴虎斋
海盐乡风民俗(二) 四时节气•夏季

四时节气·夏季

夏季是一年四季的第二季,共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

1、立夏。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海盐文书唱道:“立夏时节四月天,家家户户养花蚕。头眠过,是二眠,出火做三眠。买贱叶,爽大眠,开擿上山边。”

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立夏日,海盐民间要“尝三新”或“吃三鲜”。有四个三鲜(新),地三鲜:新蒜苗、新蚕豆、新竹笋,树三鲜:香椿头、杏子、梅子,海三鲜:黄鱼、鲞鱼、海蛳,河三鲜:鳗鲡、鲫鱼、鲈鲴。还有烧野米饭、吃白水焐肉、吃塌饼等习俗。

2、小满。小满时节,夏熟(俗称“春花”)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民间农谚:“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小满大满江河满”,说明小满节气的气象特征。

海盐文书唱道:“小满边,蚕做茧,做丝又剥绵。心欢喜,谢神天,豆麦尽收全。收好春蚕上秧水,才了蚕桑又插田。”

小满的节气习俗主要有祭车神、祭蚕神。清何岳令《马头娘》诗记叙了海盐蚕农祭祀蚕神习俗:“马头娘,佑我蚕织不可量。年年红烛白檀香,享我薄少厚我偿。去年岁将卒,祀娘罗酒浆,愿娘助我一月忙。”

3、芒种。芒种是夏季第三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农谚曰:“芒种勿落谷,老祖宗要哭。”此时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春花作物要收获,秋收作物要下种,春种的庄稼要管理,收、种、管交叉,又加正值养蚕时节,这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盐邑有谚云:“秧青麦黄,爹娘死了叠里床。”即指忙得无时间办丧事。

海盐文书唱道:“五月(芒种)石榴正开花,天公无雨要踏车。男人家,捏铁耙,摊田把泥耙。女人家,捏秧把,捉空削棉花。”

芒种节气间恰逢传统节日端午,遂有挂艾草、吃五黄、吃粽子等风俗。

4、夏至。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因此夏至日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故民谚曰:“长到夏至,短到冬至。”

夏至时节正是“梅雨”季节,阴雨连绵,空气闷热潮湿,器物容易霉变,病菌容易滋生。

海盐文书唱道:“夏至边,雨麻花,蓑衣箬帽遮。大雨落,急巴巴,处处有虫捉。黄梅时节勤落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夏至正值夏收夏种,新麦登场,海盐有夏至吃麦粕(拌)尝新的习俗。麦粕,即将新麦收获后晒燥、扬净、淘洗、再晒干后炒熟,磨辗成粉,储存装袋。在食用时用开水泡成糊状,即成麦粕。吃起来喷喷香,并可随身携带作为干粮。

5、小暑。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以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又易干旱。农谚云:“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小暑时本应已过黄梅时节,但如果小暑出现打雷天气,则黄梅还要延续,俗称“晚黄梅”。

海盐文书唱道:“六月耘田勿会差,随秧转青绿姹姹(cho)。去耘田,草来拔,无雨要踏车。拆二叶,晒蚕沙,勿再去闲岔(聊)。”

盐邑在小暑时有捉黄鳝、吃黄鳝的习俗,谓之“小暑黄鳝赛人参”。

6、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会有大的雷雨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海盐文书唱道:“大暑边,鳝吐沫,男女尽踏车。六月六,如火晒,亏得棚荐遮。”农谚云:“六月六,晒得鸭蛋熟。”农民顶着炎炎烈日,车水灌田。“六月天勿热,五谷勿会结”、“六月里盖被,冬天呒饭米”,天气冷热,事关丰歉。

--en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