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中的那句经典台词,我们至今都记忆犹新“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次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这算是一个讲述了失去与珍惜,拥有与错过的故事。
我们大多数的时候,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仅仅在于爱情,其实在很多时候,当我们谈论关于传承以及亲情的时候,这句话虽然不适用,但是这种情感却是共通的。对于亲情,或许我们更应该以更深的感触来悟出不一样的道理,或许他远比爱情感触的要更加的深厚些。
父与子之间的情感,向来都是一个深刻的且绵长的话题,我们的大环境下,父亲与儿子这是一对欢喜冤家。小时候可能大多数的人同自己的父亲关系并不亲密,但是等到真正长大后,这种关系或许会有所改善。一直等到自己也成为了一个父亲或者是真正失去自己的父亲之后,儿子或许才会理解父亲之前的良苦用心。
换位思考或许并不适用于这样的场景,而我们真正理解的每一个与亲情有关的细节,却总是在失去后才逐渐明晰。但是失去就是失去,失去后就再也没有了。而珍惜说了这么久,却少有人真正做到。
电影《绝响》就是一部关于传承的故事片。关于张泽鸣导演,我知道的并不多,而网络上关于他的简介也是少之又少。但是他的这部作品却不失为一部经典之作。
本片讲述了一个老艺术家因为政治问题而被从省剧团下放到地方剧团后,在这段岁月里,逐渐的积累了很多个作品,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将这些作品出版发表。但是在那个年代,他的作品却被打上了“封建”的烙印。无奈之余,他只能将自己的作品收藏好不出世。儿子从小便不理解自己的父亲。等到儿子稍微长大,却赶上了那个动荡的年代。儿子因此远走他乡。
等到儿子回归之后,依旧是不能理解自己父亲的执拗。而父亲在机缘巧合之下,让自己的作品传播到了外界。但是遗憾的是依旧不能有自己的署名。一直到身死,不甘心的父亲只能将自己一生的心血化为灰烬。儿子回到了家乡,目睹了自己小时候青梅竹马的女子嫁作他人妇。自己只能默默的祝愿。一次意外,儿子遇见了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本不想搭理的儿子却最终与妹妹熟识起来。
妹妹在自己的毕业典礼上,演奏了父亲的乐曲。父亲的作品终于被传播出去了。儿子这个时候也理解了自己的父亲,但是很遗憾,这一切却再也回不去了。
错过就是永远,而一旦失去,那种感觉就会一直环绕着你久久不能离去。我们看到了太多的与失去有关的故事,因此才会对现实中发生的种种有所珍惜。
片中的儿子亲历了那个价值观混乱的年代,在那个封闭的时代,父亲无疑是异类的存在。他醉心于词曲创作,而对于小小年纪就错失母爱的儿子却缺乏必要的关心和爱护。以至于儿子从小就在心里埋下了父亲的不好。随着年纪的增长,这种观念不断的生根发芽。矛盾的集中爆发点就在于儿子那一次为了偷渡而卖掉了父亲珍藏的乐器。父子俩的矛盾终于变得不可调和,父亲也从那个时候开始,对于生活失去了希望。
本来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人要是没有信仰,就没有办法活下去的。父亲的信仰就是自己的乐谱以及珍藏的乐器,但是儿子在那个时候却没有丝毫理解父亲。两人的矛盾无法调和之后,直接的后果就是对于当时的父亲所形成的毕生的文艺氛围的一种粗暴的摧残。儿子看似打破了父亲的信仰,但是却有一种内疚,深深的根植于心。直到最后理解才终于放下。
虽然是一部与那个动荡年代有关的作品,但是导演却没有过多的渲染当时的气氛。他仅仅是用了父子之间的矛盾来为我们带来了这样的一个讨论。当你想要传承的人处于极度不理解你的氛围当中之时。你的一举一动只能作为“绝唱”了。文化的断层或者是文化的失传,仅仅是因为传承出了问题。如果天底下的所有的父辈都能与子辈和睦相处,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多很多留存。
让珍惜不仅仅是口头说说而已,当我们真正理解的时候,或许珍惜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固定的发展关系,当然,那个时候,失去也就无从谈起。
……
欢迎留言
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