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许是因为《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传播,让汉末三国时期成为热度非常高的时代,其中的很多人物也被后人所熟知。但是由于史料或小说侧重的地方不同,容易给某个三国人物带来一种刻板的标签,从而造成误解。比如"江表十二虎臣"之一的周泰,常常被视为孙权的保镖。其实这仅是周泰的早期经历,除了孙权保镖这个身份以外,周泰还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作为江东重要防区的主将。
周泰字幼平,是九江下蔡人,也是所谓的淮泗集团的人物。在孙策起兵的时候,周泰与蒋钦常常跟随左右,算是江东集团的老资历。在孙策渡江之后,蒋钦、周泰都被任命为别部司马,独自带领一支军队。孙权挺眼热周泰,请求孙策把周泰给自己,于是周泰就成为孙权的人。
周泰辅佐孙权,也给自己争取一份大功劳。孙策渡江最大的敌人是刘繇,刘繇手底下有一个太史慈。刘繇被孙策击败后逃到豫章郡,太史慈本来是跟随刘繇的,但是半道改变主意,流亡山中,争取山越势力的支持,后来占据丹阳西部六县自任丹阳太守,其实是一个土大王。所以太史慈在《三国志》中能够与刘繇、士燮等军阀并列。
孙策亲自进攻不服从自己的丹阳六县,孙权等人驻扎在宣城,就在太史慈所占据的泾县的旁边。孙权这个人在军事上的表现实在是乏善可陈,本人也比较浪,没有忧患意识。当时孙权身边的军队只有不到一千人,而且斗志不高,没有准备防御工事。这个时候有数千山越士兵突然对孙权发动袭击,已经切入孙权军队的核心,甚至有刀刃砍中孙权的马匹。
为了保护孙权的性命,周泰一方面激励己方的士气,将乱糟糟的士兵重新组织起来抵抗山越;一方面奋勇搏斗保护孙权。山越人虽然人多势众,但是战斗力并不算高,吃不下孙权就溃散了。在战斗之后周泰身上有十二处创伤(后来孙权表彰周泰时说"被创数十",应该是进行了夸张),很长一段时间才复苏。护驾的功劳当然不小。周泰拼死保护孙权的行为,不仅得到了孙策的青睐,也给自己的功劳簿上大大地记上一笔。
根据《三国志·吴书·周泰传》中的记载,周泰参与的重要战役有:
建安四年(即公元199年)发生的"孙策破刘勋之战",孙策击溃庐江太守刘勋,获取袁术留下的遗产,而后重创江夏太守黄祖。
建安八年到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3年到208年)之间孙权与黄祖的战争。
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以及建安十四年(即公元209年)的"南郡之战",这两次战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前者挫败曹操南下的攻势,为江东集团以及刘备集团获取生存空间,堪比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后者进一步扩大胜果,让孙刘联军控制完整的长江防线,有进入益州以及北伐襄阳的条件。
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曹操进攻濡须,周泰参与这场"濡须之战"。虽然孙权迫于曹操的军事压力向曹操求和,但是江东集团并没有让出什么实际利益,也没有遭遇有生力量上的重创。
虽然周泰参与过这么多重要战役,但是却没有什么突出的功绩。在史料中也仅仅是"从讨黄祖有功"之类的含糊其辞的记载。然而在建安二十二年的"濡须之战"之后,周泰却被孙权任命为濡须督,成为濡须这个长江防线重镇的主将。
濡须水的争夺一直以来都是孙权和曹操,或者是东吴和曹魏之间的战争目标之一。濡须水连接长江和巢湖,孙权控制濡须水,可以利用水路交通的便捷进行北伐,以及争取防护长江的一个缓冲之地;曹操控制濡须水,反过来也可以从濡须水入江,然后侵入江东地区。这样一个重要的位置,交到周泰的手中,也引起了朱然、徐盛等将领的不满。
《资治通鉴·汉纪六十》中记载朱然、徐盛不服周泰的理由是"以泰寒门",这或许来源于《江表传》中孙权表彰周泰时所说的"勿以寒门自退也。"但是我们看朱然和徐盛,朱然的舅舅朱治郡举孝廉、州辟从事,可能是丹阳大族;徐盛则完全没有出身世家望族的表现。所以朱然、徐盛不服周泰,或许只是因为周泰功劳不显。蒋钦作为第一任濡须督(周泰是第二任),就没有引起什么非议。
有问题就要解决问题。为了塑造周泰的权威,孙权到濡须坞设宴,在酒席上孙权行酒到周泰身前,令周泰脱下衣服,露出身上的伤痕。孙权问周泰伤痕的来源,周泰一一回答。第二天孙权又派使者送给周泰自己常用的御盖仪仗。有了孙权的推举,周泰才能够在濡须督的位置上坐稳,令朱然、徐盛等人信服。后来孙权袭取荆州,对益州也有想法,以周泰遥领汉中太守。朱桓承袭了周泰的位置,成为第三任濡须督。
总的来说,周泰在历史上的形象更贴近将领,而非纯粹的保镖。虽然在建安初期,周泰有保卫孙权击退数千山越人、身中十二创的经历,但这也仅仅是周泰的早期经历。而后周泰作为江东将领参加多次重要战役,其中讨伐黄祖、"濡须之战"是孙权亲自指挥,而"赤壁之战"与"南郡之战"却没有孙权参与。当时孙权正在进攻合肥,身在淮南战场。如果周泰是孙权的保镖,也应该跟随孙权出现在第一次"合肥之战"中。
虽然周泰并非典韦、许褚这样的保镖角色,但是保护孙权确实是周泰的军事生涯中最亮眼的表现,至少史料记载是这样的。而这次护驾的功劳让周泰在孙权心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将其拔擢到徐盛、朱然之上,成为意义重要的濡须督。不过从周泰整个经历上来看,周泰的表现有限,升迁速度低于同期的蒋钦。后来孙权给周泰一个汉中太守的虚职,而将朱桓调到濡须坞,也让周泰错过最后一次在战场上扬名的机会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