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病虫害、棉花铃虫危害与防治I、分布与危害II、防治技术

< h1级"pgc-h-right-arrow"数据轨道""1">、分布和危害</h1>

棉铃虫,属于夜铃属鳞翅夜铃,用于杂食性害虫。棉花铃虫分布在中国各地,在我国北方,除了危害棉花外,其寄主植物还有玉米、小麦、花生、高粱、甜椒、烟草、土豆、西红柿、鹰嘴豆、亚麻等,也害害了一些果树、蔬菜,特别是棉花和玉米的繁殖器官。

病虫害、棉花铃虫危害与防治I、分布与危害II、防治技术

随着养殖体制的改革,绝大多数春玉米转为夏玉米,棉铃虫已成为黄淮海玉米穗期的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危害夏玉米雌穗和谷物,有些年份甚至比玉米茧还多。

<H1级"pgc-h-箭头右转"数据轨道""4">、防控技术</h1>

农业防控

(1)清理田地,秋耕和冬季灌溉,降低冬季基棉铃虫,秋季后老熟幼虫越冬进入土壤,多在地表下2.5~6cm,最深可达9cm,玉米收获时应及时深翻日晒,可破坏越冬的隐蔽环境, 大量冬季结冰,有效降低了次年源基数。冬季耕作会破坏鸡舍,而有些昆虫进入深层土壤层或土壤表面,深层土壤层难以羽化,而土表上的飞蛾很容易被鸟类吃掉或冻死,经过冬季耕作,如灌溉,使土壤水分增加,也提高了飞蛾的死亡率。

病虫害、棉花铃虫危害与防治I、分布与危害II、防治技术

( 2 )合理调整作物布局,改善玉米种植方式棉花铃虫吃、寄主植物,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和品种匹配,可减少棉花铃虫的危害。如在玉米田周围种植诱发作物如大麻、鹰嘴豆、洋葱和胡萝卜,在开花期间可诱发大量棉铃虫成昆虫,可以采集。合理的种子轮作,增加田间生物多样性,可有效减少棉铃害虫作为害虫。

(3)加强田间管理,推广薄膜种植 我国玉米种植模式主要包括天矾(地面)玉米、旱地(露水)玉米和薄膜玉米。薄膜玉米的普及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及其抗病虫害的能力。也可以用剪花丝的方法,即在玉米地里棉铃虫幼虫三年前还没有钻进玉米雌穗作害,人工割雌穗丝防控效果较好。

病虫害、棉花铃虫危害与防治I、分布与危害II、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

利用棉铃虫寄生或掠食性捕食者,真菌有白色冻菌、绿色冻菌,细菌有素云金孢子,寄生天敌昆虫如卵寄生蜂黄红眼蜂、玉米腹红眼蜂和幼虫红腹蜢中的寄生蜂、棉铃虫牙唇蜂等,掠食性捕食者如中国蚱蜢, 彩色瓢虫、龟印瓢虫、青草小黑蜘蛛、蜜蜂螳螂等,都对棉铃虫有控制作用。

物理防控

棉铃虫成虫具有光照、化学化等特点,喜欢在蜜源上开花活动,觅食产卵,能诱人地捕食、集中杀灭。根据诱杀原理和方法,可分为光照化(主要采用450W高压汞灯和双波灯陷阱),可有效减少棉铃虫的数量及其在羽化期间的产卵。

病虫害、棉花铃虫危害与防治I、分布与危害II、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

防控的最佳时期是在三岁之前,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三年生叶片喷雾。可喷涂2.5%高效氯氟氰烷乳液2000倍液态、4.5%高效氯氰化物乳液1500倍液等化学农药。

(2)6月下旬在玉米心叶中施用杀虫颗粒。可选每株0.1%或0.15%的CFCS颗粒,将1.5g14%有毒的抗萜烯颗粒或3%丁酸百威颗粒1~2g,3%sim对硫磷颗粒每株2g,50%辛硫磷乳液与1100毒药混合到牛角口中,每2g。

病虫害、棉花铃虫危害与防治I、分布与危害II、防治技术

(3)用含有农药成分的敷料包裹。玉米种子包衣对幼苗和品系的生长速度和抗虫性有显著影响。

(4)长丝枯萎后,杀虫剂滴下细丝杀死昆虫。用2.5%溴化菊花乳液或80%敌怕霜200~400倍滴在雌性穗丝顶部,每穗滴用良好液体0.5mL,3d后抗作用可达90%,并能减少对天敌的杀伤。

资料来源:中国农作物病虫害

病虫害、棉花铃虫危害与防治I、分布与危害II、防治技术

植物药堂,国内首创的"人工智能网络植物医院"在线平台,提供一站式作物健康在线诊疗服务。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上海工厂医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