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1">、分布和危害</h1>
棉鈴蟲,屬于夜鈴屬鱗翅夜鈴,用于雜食性害蟲。棉花鈴蟲分布在中國各地,在我國北方,除了危害棉花外,其寄主植物還有玉米、小麥、花生、高粱、甜椒、煙草、洋芋、蕃茄、鷹嘴豆、亞麻等,也害害了一些果樹、蔬菜,特别是棉花和玉米的繁殖器官。

随着養殖體制的改革,絕大多數春玉米轉為夏玉米,棉鈴蟲已成為黃淮海玉米穗期的主要害蟲之一,嚴重危害夏玉米雌穗和谷物,有些年份甚至比玉米繭還多。
<H1級"pgc-h-箭頭右轉"資料軌道""4">、防控技術</h1>
農業防控
(1)清理田地,秋耕和冬季灌溉,降低冬季基棉鈴蟲,秋季後老熟幼蟲越冬進入土壤,多在地表下2.5~6cm,最深可達9cm,玉米收獲時應及時深翻日曬,可破壞越冬的隐蔽環境, 大量冬季結冰,有效降低了次年源基數。冬季耕作會破壞雞舍,而有些昆蟲進入深層土壤層或土壤表面,深層土壤層難以羽化,而土表上的飛蛾很容易被鳥類吃掉或凍死,經過冬季耕作,如灌溉,使土壤水分增加,也提高了飛蛾的死亡率。
( 2 )合理調整作物布局,改善玉米種植方式棉花鈴蟲吃、寄主植物,合理調整作物布局和品種比對,可減少棉花鈴蟲的危害。如在玉米田周圍種植誘發作物如大麻、鷹嘴豆、洋蔥和胡蘿蔔,在開花期間可誘發大量棉鈴蟲成昆蟲,可以采集。合理的種子輪作,增加田間生物多樣性,可有效減少棉鈴害蟲作為害蟲。
(3)加強田間管理,推廣薄膜種植 我國玉米種植模式主要包括天礬(地面)玉米、旱地(露水)玉米和薄膜玉米。薄膜玉米的普及促進了玉米的生長及其抗病蟲害的能力。也可以用剪花絲的方法,即在玉米地裡棉鈴蟲幼蟲三年前還沒有鑽進玉米雌穗作害,人工割雌穗絲防控效果較好。
生物防治
利用棉鈴蟲寄生或掠食性捕食者,真菌有白色凍菌、綠色凍菌,細菌有素雲金孢子,寄生天敵昆蟲如卵寄生蜂黃紅眼蜂、玉米腹紅眼蜂和幼蟲紅腹蜢中的寄生蜂、棉鈴蟲牙唇蜂等,掠食性捕食者如中國蚱蜢, 彩色瓢蟲、龜印瓢蟲、青草小黑蜘蛛、蜜蜂螳螂等,都對棉鈴蟲有控制作用。
實體防控
棉鈴蟲成蟲具有光照、化學化等特點,喜歡在蜜源上開花活動,覓食産卵,能誘人地捕食、集中殺滅。根據誘殺原理和方法,可分為光照化(主要采用450W高壓汞燈和雙波燈陷阱),可有效減少棉鈴蟲的數量及其在羽化期間的産卵。
化學防治
防控的最佳時期是在三歲之前,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三年生葉片噴霧。可噴塗2.5%高效氯氟氰烷乳液2000倍液态、4.5%高效氯氰化物乳液1500倍液等化學農藥。
(2)6月下旬在玉米心葉中施用殺蟲顆粒。可選每株0.1%或0.15%的CFCS顆粒,将1.5g14%有毒的抗萜烯顆粒或3%丁酸百威顆粒1~2g,3%sim對硫磷顆粒每株2g,50%辛硫磷乳液與1100毒藥混合到牛角口中,每2g。
(3)用含有農藥成分的敷料包裹。玉米種子包衣對幼苗和品系的生長速度和抗蟲性有顯著影響。
(4)長絲枯萎後,殺蟲劑滴下細絲殺死昆蟲。用2.5%溴化菊花乳液或80%敵怕霜200~400倍滴在雌性穗絲頂部,每穗滴用良好液體0.5mL,3d後抗作用可達90%,并能減少對天敵的殺傷。
資料來源:中國農作物病蟲害
植物藥堂,國内首創的"人工智能網絡植物醫院"線上平台,提供一站式作物健康線上診療服務。
欲了解更多資訊,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衆号:上海工廠醫療館